两条河中间贯穿南北的那条街,一南一北分别叫北大街和南大街,是以前镇上最繁华一条老街,北大街还是印象中的样子,几乎没有变过,所不同的是不再有以前的热闹与喧哗,走在石板路上,更多了一份清静、自在与从容。
老电影院的房子还在,街上的商铺也仍在,木板门和木窗户已经破败,颜色暗淡,有的物件甚至已经凋落。临河的房屋还是那样高低错落一家挨着一家枕着市河整齐排列着。市河仍旧由北到南流着,不管河边的世界如何变化,始终宠荣不惊,闲庭信步。街上的房屋大多紧闭着,租给了外来打工的,时不时慢悠悠走过一条瘦瘦的小狗,懒洋洋看着你。
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仿佛时光突然定格了,一切都变慢了,一切都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街上,还有一些老人在经营着自家的小店,日复一日,过着从前波澜不惊的日子,淡定而悠闲,仿佛没有被外面喧嚣纷繁的世界影响丝毫。
电影院对面的小铺子里,仍旧没有任何招牌,仍旧是又矮又窄的长板凳与八仙桌,仍旧是被烟熏黑的墙面,仍旧是只有一口锅在炒浇头,仍旧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这里开着的是一家外貌毫不起眼却远近闻名的“网红面”店。每天早上这里最热闹,很多人慕名从邻近乡镇赶过来,为了尝一尝那传说中的美味,很早驱车来排队,耐心等上一个小时是常态。伴随店主几十年的还是从前的经营方式,只有两种浇头,鳝丝和肉丝,而且只有干挑,客人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店里只有两张桌子,最多只能满满当当坐下16人,很多人只能站着等待吃面;营业时间只有半天,即一个早上的时间,上午九点一到就会准时关门,中午想来就没戏了。生意这么好,每天准备的分量就这么多,一卖完就关店,绝不会追求利润而改变,这家店的生活节奏几十年一点都没变,当然不变的那最金贵的口碑。
往前几步,有一家糕团店,店主凤美从如花似玉的年纪到如今已经是两鬓泛白了,老夫妻俩开着这家店,也给喜爱糕点的平望居民留下一份念想。店里仍旧是一副用来煮糕团的灶头,熏得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仍旧是很多蒸笼整齐地放在那里,散发着阵阵糯米的清香。这里的糕团粽子仍保留着原来的老味道,跟超市里小巧玲珑制作精巧的不同,样子还是那么土,个头还是那么大,还是鼓鼓的,塞满了馅,样子有些老实但软糯有料,实惠得很。
不时不食,店里的糕点也会随着时令而变,比如那大大的肉团子,春天是野菜菜花头团子,夏天是豇豆赤豆团子,秋天是梅干菜咸菜团子,冬天是萝卜丝白菜团子;糕呢,也是,春天一般是青糕,夏天是白水糕,秋天是豇豆糕,冬天是年糕。我最爱他们店里的麦芽塌饼,就清明前一个月能吃到,别看长相黑不溜秋的,一口软糯咬下去,心都要酥化成渣渣的感觉,让我每年都惦记着,一到春天就去尝鲜,还经常带给我住在其它乡镇的亲朋好友们尝,害得他们每年也对我也有了一份长长的期待。
凤妹人很实诚,经常有很多人预订她的糕团粽子,有好几次我中午下班时去她店里买糕团,看她常忙得来不及吃饭,虽然现在位置偏僻了,但生意还是一如从前的好,她从不偷工减料。
往深里走,有一座小桥,桥边又是一家糕团店,也没有店名,那家店规模很大,整整四开间门面,仍是那种老式的可以拆卸的木板拼成的,这家店主要定制方糕和团子,最有名的是他的“冰雪糕”,据说这冰雪糕原叫薄荷糕,乾隆御去湖州南巡,当时的浙江巡抚熊学鹏献上次糕充御食,皇帝品尝后感觉如冰似雪入口即化,欣然提笔命名为“冰雪糕”,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此糕必须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目前只有3名传承人,年纪最大的顾师傅早已退休,店主夫妻二人还在制作此糕,近日,吴江政府公布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望冰雪糕也在其中。
这店里的制作方式更为传统,连糯米粉都是在自己店里轧的。因店主生意忙年纪大,平时不肯轻易露一手,只在炎热的夏天,有时偶尔会做少量冰雪糕,要起早,更得看你的运气,一般镇上有重大活动有需要就会做。这次建镇周年的庆祝活动中,央视特地赶来拍摄这一已经快要失传的民间糕点。年近六旬的店主夫妇,如同全身注满了精气神,大显身手,动作娴熟,炒磨煮烘蒸,为大家再次操刀制作了这一传统手艺,一夜之间也成了“网红”,名气大了,价格2元仍然不变,招牌仍然没有,仍然亲民,仍然原始得不沾一丝现代的商业气。冰雪糕不仅美味,还是夏令养身之物,因采用白粳米、薄荷草、玫瑰花等原材料制作,咬一口雪白松软,清凉微甜,具有清凉解毒、疏散风热、利咽清肺、疏肝行气之功效。
老街上的几家店,岁月仿佛没有留下多少痕迹,起不了多少作用,一切照旧,清一色的老夫妻开店,没有帮工,没有下手,也没有机器帮忙,所有的美食都是在老人手中不紧不慢的节奏中产生;所有的工作时间都是一上午,一天就供应这点量,不求速度,不求数量,有条不紊,不急不缓,只求那一份永远不变的最原始的美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