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的景区内人头攒动,由于山高人多,边登山边欣赏风景的游客步伐缓慢,大家都随着登山的人流拾级而上。可是,漫长的队伍后方却有一支红衣小队突然偏离人群,穿入树林后一路小跑,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
另辟蹊径的登山小队连跑带爬
救援人员50分钟将患者抬下山。
沉重而焦急的脚步声、粗重的喘息声、树枝刮在衣服上刺耳的剐蹭声……随身记录仪上的画面,留下的是前方领队背着装备的背影,奔跑、攀爬和每次仅有几秒钟的辨别方向时的简短休息。20多分钟的画面中,几乎没有什么对话,大家都在拼命地向医巫闾山主峰进发。
10月2日15时38分,这支特殊的5人登山小队——锦州北镇市消防救援大队康泰路消防救援站山岳救援班组,仅用时21分钟,从医巫闾山的山脚下,携带救援担架、绳包等器材,每人负重近30斤的装备,在接近主峰的位置成功与被困者会合。
为了节省时间,只能抄近路。带队的副站长曹有库说,因为当时正赶上小长假,景区里的人特别多,接到救援任务时就得知时间紧迫,抄近路就是走没有路的地方,遇到狭窄险峻的地方,大家可以说是手脚并用,一路爬行着上的山。
救援方案层层筛选只能靠抬
无人机勘测路况,寻找最佳路线。
看到救援人员,等候在山顶的人心里有了底,脸色苍白、瘫坐在地上的老人也点了点头示意。家属说,因为在登到山顶时老人心脏病发作,浑身无力无法行走,家人先后联系了急救和救援人员,希望能让老人尽快下山就医。
在和医务人员了解了老人的身体状况后,救援人员开始制定转移下山的方案。老人的状态靠搀扶不行,地理条件所限背下山路太陡也不安全。救援人员按照医生的建议,老人现在需要挂点滴和吸氧,且不适于大运动,医院。
摆在面前的下山方式只有将老人固定在担架上,从山顶一步步地顺下山,或者全程用担架抬下山。
考虑到老人的年龄以及发病原因不宜紧张,加上救援队伍中还有蓝天救援队员,可进行人员的支援和轮换,在参考了医务人员、现场工作人员及蓝天救援队领队的救援意见,征求了伤者家属及伤者的同意后,消防救援人员最后决定采用担+架运输的方式进行救援。
8人抬着担架小心翼翼像抬鸡蛋
救援人员与医务人员相互配合,一边安抚患病老人和家属的情绪,一边妥善将老人安置在救援担架上,做好安全固定准备下山。
路线的选择又摆在大家面前,如果从正常的观光石阶路下山,路途远加上游客人流密集,下山时间无法预测;抄近路虽然能节省时间,但路途陡峭,对救援人员的体力消耗更大。群众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救援人员没有过多犹豫,准备打这场硬仗,抄近路节省时医院。
担架必须稳,不能撞、不能晃、不能吓,最终确定了由消防员在前后重点部位,也是最吃力的部位抬担架,蓝天救援队员在两侧、医务人员随队看护的方式下山。遇到陡坡,下边的人要托举,不让担架太倾斜,上面的人则要大幅度地弯腰保持水平……就像护着鸡蛋,不敢有任何闪失。救援人员人数有限无法分组,大家就在无力的时候进行单人替换。
无人机首次应用救援全程辅助
时间和安全要兼得,路线选择就尤为重要。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从高处观察患者周围山体走势及路况信息。
与路面上勘探路线不同,从上方更直观,还能对多条路线进行比对,择优选择。曹有库说,通过无人机画面还能对救援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跟踪,提前发现救援中的风险点,例如及时提醒前方救援人员为保护患者采用的后退下山的错误救援方式。同时提示前方路况信息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