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北镇市,在明代是辽西咽喉,是镇守山海关的门户,广宁城的存亡与北京的安危息息相关。到了17世纪20年代,随着明朝辽东战局的逐渐恶化,沈阳辽阳等重镇先后被后金军所攻陷,广宁变成为抵御后金铁骑的前沿阵地。
此时的努尔哈赤志得意满。
满清八旗兵。
天启元年(公元年)熊廷弼再次任辽东经略,提出了所谓的三方布置战略:在广宁修筑防御工事,抵抗后金八旗兵的进攻;利用天津和登莱地区的水师袭扰后金军队的后方,同时,连接朝鲜夹击后金。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布置,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再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新任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的矛盾,即将成为广宁明军最大的死穴。
清军杀来。
明代武将盔甲。
天启二年的正月,后金军开始进攻广宁。在战前,明军的布置是:熊廷弼驻扎右屯,王化贞坐镇广宁,副总兵罗一贯参将黑云鹤领兵人守西平堡,刘渠领兵两万人守镇武,祁秉忠领兵一万人守卫闾阳。后金军队先进攻西平堡,黑云鹤领兵出战,结果当即战败而死,罗一贯闭门固守,激战数天杀伤后金军队数千人,他自己也受了重伤,不久西平堡明军伤亡殆尽,火药也用尽了,罗一贯自杀殉国,西平堡守军以及平民全部惨遭屠杀。
长城上的血战。
西平堡守军。
在西平堡血战之时,熊廷弼,王化贞等人并未出兵救援。而王化贞又听信了孙得功的计策:孙得功先派人到努尔哈赤的营中和明朝降将李永芳见面,名为说服李永芳反正,然后在两军对垒之时,偷袭努尔哈赤。实际上,此时的孙得功早就和李永芳勾结起来,准备把明朝的数万大军送给努尔哈赤。此时王化贞把广宁的部队全部交给孙得功、祖大寿等人出战,同时又命令刘渠、祁秉忠等人率本部人马协同作战。双方在平阳桥大战,刚一交锋,孙得功,鲍承先这些已经和后金勾结起来的将领干脆就临阵逃跑,把这数万明军全部冲散,后金军大举进攻,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据说后来一直到了乾隆年间,这一地区还能捡拾到当年明军战死者的骨骸,可见此战之惨烈,祖大寿逃往觉华岛,刘渠祁秉忠战死,广宁从此没有可战之兵。
明军守卫长城。
出征的明军。
平阳桥一战,彻底击溃了王化贞固守的决心,他仅仅带着两个仆人从已经混乱不堪的广宁城中逃出,熊廷弼也带着所部撤退。有人曾经劝熊廷弼救援广宁,而韩初命阻止了熊廷弼。在撤退的路上,熊廷弼遇见了王化贞,熊廷弼分兵给王化贞,命令其断后,然后熊廷弼自己领着二十余万军民向山海关方向撤退。在广宁官员逃跑两天之后,后金军队才在孙得功等明军叛将的迎接之下,进入了已经空无一人的广宁城。自此到宁远之战之前,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丝胆气已经被打掉了。王化贞熊廷弼不久被罢职入狱,高第接替了辽东经略,准备放弃辽东,固守山海关。
广宁之战之后明军无法组织抵抗。
满清八旗军。
为何拥兵十三万的广宁在短短六天之内就彻底崩溃了呢?纵观整个战役,我们可以发现,指挥作战的自始至终都是王化贞,熊廷弼在这方面似乎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实际上,广宁虽然拥兵13万人,但是绝大多数军队的指挥权都是在王化贞手上,而熊廷弼的手上的军队并不多,所以王化贞完全可以一脚踢开熊廷弼,按照自己的意志布置军队。而王化贞自己的指挥水平又堪忧,最早的布置是罗一贯、祁秉忠、刘渠等人各自固守据点,有急相互支援,而在罗一贯遭到攻击的时候,王化贞,熊廷弼二人并未派出任何援军,直至罗一贯全军覆没。
熊廷弼画像。
广宁之战后,明军上下都陷入了绝望之中
而此时的王化贞似乎是跳跃思维,又听信了亲信孙得功的话准备去说服李永芳当内应,结果孙得功反而被李永芳策反,成了后金军队埋在明军中的一颗定时炸弹,而熊廷弼与王化贞不合(两个人在之前就因为作战而发生争执)所以也无法干预王化贞的军事行动,但此时却又命令刘渠、祁秉忠两个人带着三万人前来配合王化贞行动,说明熊廷弼此时也并未看穿孙得功的阴谋,结果平阳桥大战,广宁之精兵一扫而空,之前斗得不亦乐乎的王、熊二人只能丢弃辽东的领土,向山海关一带逃跑。
明军火炮部队。
明军利用火炮轰击后金军。
就这样,在王化贞和熊廷弼二人的“合力”之下,辽东地区形势日益恶化,明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