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高天霁晚虹,
关山迢递月明中。
春风寂寂吹扬柳,
摇曳寒光度远空。
这首《柳条边望月》诗,是康熙皇帝视察彰武台柳条边门外养息牧场有感而作。雨过高天,天晴月明,(霁,拼音:jì雨雪停止)春风寂寂,扬柳依依,关山迢迢,寒光摇曳,养息牧场寂静而凄清,多么迷人的景象!
明代初期,今彰武地区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广宁(今北镇市)后屯卫。永乐八年(年),后屯卫卫治迁至义州卫城(今义县)。为抵御外族入侵,明朝自正统七年(年)开始修筑辽东边墙,即辽东长城。首先修建的是辽西、辽河河套一带的长城,历史上称为西墙。后屯卫西撤和辽西边墙修筑以后,彰武地区被隔于边墙之外,成为蒙古部落的游牧之地。清柳条边墙修筑以后,彰武地区处于边外,杨柽木河(柳河)流域茫茫草原,水草丰茂,成为蒙古部落的游牧之地,称作苏鲁荒(苏鲁为满族语,意为闲散荒凉的地方)。
明朝万历十一年(年),努尔哈赤起兵征讨明朝。为了夺取明朝*权,他利用蒙古诸部分裂的形势,对蒙古王公有的征讨,有的联姻,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特别是对蒙古科尔沁部,他不仅自己娶了科尔沁部两个王公的女儿为妻,还有4个儿子也娶了蒙古王公的女儿。其中他的八子皇太极娶了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公宰桑的次女博尔济吉特氏为妻,她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太后。清崇德八年(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博尔济吉特氏的儿子福临登基,就是顺治皇帝。他既为科尔沁部蒙古王公的外甥,科尔沁部蒙古王公自然感到无比荣耀,于是就以头牛和只羊作为贺礼献给朝廷。朝廷为了妥善处理这些牛羊,朝廷决定就近在苏鲁荒设立皇家牧场,这就是养息牧场。清代初期,在今辽宁省境内设立的养息牧场、大凌河牧场及盘蛇驿牧场,被誉为“盛京三大牧场”,专门为皇室提供祭品、牧副产品和军马。其中,最著名的牧场就是养息牧场。
这养息牧场有多大呢?
据《蒙古游牧记》一书记载,养息牧场“旧作阿什穆,又作杨柽木,在锦州府广宁县北二百一十里,牧场设杜尔笔山下。太祖征明大军必由都尔弼入边即是地也。”杨木即杨树,是东北地区普遍生长、种类较多的落叶乔木;柽木即柽柳,也叫三春柳或红柳,是落叶小乔木,耐碱抗旱,适于造林防沙。因杨木和柽木繁茂,故彰武境内的柳河当时叫杨柽木河,又叫阿什穆河。因此,养息牧场开始时叫杨柽木牧场,也叫阿什穆牧场。
杜尔笔山位于杨柽木河畔,山顶有明代修建的四方形烽火台,是养息牧场的地理坐标,牧场官员翼长等办公场所就建在杜尔笔山下西北角。
顺治四年(年),清廷派乌合日艾从察哈尔蒙古八旗征调包、白、罗、邰、洪、赵、吴、齐、戴、李、韩、杨等12个姓氏、16个家族、32户牧民,共人,于顺治六年(年)四月迁至牧场。又经过两年安顿,才把蒙古王公献给清廷的牛羊分拨给这些牧民。
康熙三十一年(年),康熙钦定牧场为三陵(抚顺永陵,沈阳福陵、昭陵)牧养地,专为三陵提供祭品,并将牧场改为养息牧场,杨柽木河改称养息牧河。同年,清廷将科尔沁左翼前旗大部土地和土默特左翼旗东部土地划归牧场,由盛京礼部管理(乾隆三十九年改由盛京牧群司管理)。至此,养息牧场形成东西75公里、南北公里的大型牧场,即东至科尔沁左翼前旗界(今康平县境)45公里、西至土默特左翼旗界(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30公里、南至彰武台边门(今彰武县东六家子镇陈坨子村与新民市于家乡彰武台门村交界)30公里、北至科尔沁左翼前旗界(今科左后旗及康平县界)公里。
苏鲁克,是蒙古语,本意为“群”,牧主贷给牧民放牧畜群,叫“放苏鲁克”,后来简称“苏鲁克”,是封建牧主征用劳役的一种形式。因此,养息牧场也称苏鲁克牧场或直称苏鲁克。共分为四大牧营。
一是苏鲁克牧牛羊营。位于盛京(今沈阳)西北80公里的养息牧场边外,在柳条边北,包括今彰武境内的东六家子、西六家子、苇子沟、二道河子、彰武镇、兴隆山、兴隆堡、前福兴地、冯家、大德、大冷等乡镇,也叫陈苏鲁克。
陈苏鲁克在顺治初年仅有牛10群、羊6群。经过数十年的牧放孳生,每群牛羊的数量过多,不得不增设新的牛羊群。而且,每次均齐时(清查头数,保证每群足额,然后分群调整),每群牛羊的数量均不同。为便于统计,康熙四十九年(年)规定,牛20群,每群50头;羊20群,每群只。乾隆十五年(年)定例,牛20群,每群头;羊20群,每群只。
二是哈达牧群马营。也叫马场,位于盛京西425公里的柳河以西、绕阳河以东,包括今彰武境内的哈尔套、平安、丰田、双庙、五峰、两家子等乡镇,共历年而裁撤。实际上,这个马场并不属养息牧场管辖,而是有自己的管理机构,设有总管等官员,隶属于盛京兵部。
哈达牧群马营,是为补充盛京上三旗军马之需所设。康熙八年(年)设骒马3群,后增至17群。康熙五十二年(年)增设骟马6群。康乾时期,多次从养息牧场批拨马匹,补给盛京上三旗军马缺额。乾隆六年(年)开始裁减马群。马群削减后,孳生下降,耗费繁多,乾隆十九年(年)决定将其移归大凌河牧养。乾隆二十六年(年),养息牧场的骟马2群、骒马5群归并到大凌河牧场,马场闲旷。
三是边外牧群牛营。位于盛京西北公里,包括今彰武县四堡子乡,以及内蒙古库伦旗白庙子、代西花、龙王庙子、奈林稿、扣河子等村屯,也叫新苏鲁克,为使牧场日渐孳生的牲畜有更广阔的草场而设。康熙三十一年(年),牧牛群营设牧长1名、领催1名、牧丁10名,由盛京将军从蒙古等子弟内选补。第二年,定设牛头,分9群。设牧长1人,月食2两钱粮(月薪饷);副牧长1人、领催2人、牧丁15人,均月食1两钱粮,每2人管牛1群,每6年平群1次。
四是苏鲁克黑牛群牧营。位于盛京西北公里的养息牧边外,即今彰武县五峰镇,是在马场裁撤后设立的。乾隆二十九年(年),应盛京祭祀用黑牛之需,设立苏鲁克黑牛群牧营,定额0头,分4群。由盛京礼部委任翼长1人,月食2两钱粮;副翼长1人、牧长3人,均食1两钱粮,每人管牛1群。此后,盛京祭祀所用黑牛均由该牧营供应。
作为皇家牧场,朝廷由谁管内部谁来管呢?
养息牧场是皇家牧场,是“三陵”牧养地,逐步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直到彰武县设立。
首先,牧场建制的归属。清定都北京后,把盛京改为陪都,先后设置了盛京五部(户、礼、兵、刑、工)、盛京将军、奉天府等陪都机构,光绪末年统一由盛京将军管理军*事务。
顺治初年,养息牧场的牛羊群被视为旧游牧群,隶属盛京礼部,设置了司牲官、笔贴式(笔贴式,为满语,是清代特有的一种职官,相当于文秘)等牧*人员,牧养牛10群、羊6群。后增加的牛群和黑牛群,被视为新游牧群,隶属盛京将军。为便于统一管理,乾隆三十年(年),新旧两群统归盛京将军管理。
其次,牧场内部的管理体系。养息牧场是正规的国营畜牧业组织,牧场中心设在杜尔笔山下马帐房,其建制级别同府、县的府一样,相当于今天的地市级。官员有四品总管、五品副总管,六品翼长;管理人员有领催(会计)、牧长、牧副和牧丁。牧丁是皇家牧场的差役,是牧场牲畜的放牧人,他们同普通牧民不一样,是有一定薪饷的国营牧场在编人员。牧长、牧副和牧丁基本是从蒙古察哈尔八旗征调来的牧民及其后代。
随着牛羊群的扩大,急需增添管理人员。康熙四十九年(年),选蒙古内殷实有用之人补牧长20人、牧丁20人,共牧养牛20群头、羊20群只。左、右翼分设正翼长、副翼长、领催各1名,副领催各4名,分管牛羊,牧长、牧副每翼各20名,归正、副总管管辖,进一步明确了牧场管理职责和牧群畜养数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