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我国历史的发展,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是宦官最活跃的一个时代、一个群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有心限制宦官的权力,但因种种缘由明朝中后期的帝王不仅允许宦官学文断字,而且还赋予了他们极大的权力,宦官群体得以登上历史舞台并在明朝朝堂搅动风云。
在诸多的文献典籍、影视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利用手里的职权杀人如麻,明朝厂务制度将时代推入黑暗的深渊,所有后人才会评价明朝亡于厂卫制度。
一、明初设立锦衣卫,厂卫制度的开始
由于出身的特点与特殊性,朱元璋登基称帝后非常重视皇权的巩固、中央集权,因此他便设立了直属于皇帝管理的锦衣卫,目的就是监督百官、严刑峻法和巩固皇权。
这一时期明朝的厂卫制度虽然没有强大到可以废立皇帝的程度,但厂卫制度带来的权力争夺却让明朝处于风云涌动之中,以至于明初出现了诸多的惨案。
1.锦衣卫制度的废立
如上述所言朱元璋为了保持大明王朝的统治需要设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不会造成朝政的混乱,如此锦衣卫制度便开始了。
最初锦衣卫的职能仅仅只局限于侦查、逮捕和审问等工作,他们由皇帝所建立又直接服务于黄去哪,锦衣卫可以不通过朝廷的司法部门自行处理犯人。
当然,对于锦衣卫的态度朱元璋也非常明显,“非别有任用,毋令过多”即锦衣卫的制度可以存在,但却不能使他们超过自己的权力本身。
封建王朝时期皇权至上锦衣卫跨越一切部门的限制,直属于皇帝的管辖必然会存在副作用,锦衣卫发展到后来开始滥用权力,他们编织罪名、残害忠良成为了天下稳定的祸患,朱元璋不得不废除锦衣卫。
2.明成祖朱棣重设锦衣卫并建立东厂
明成祖朱棣经过靖难之役获得大明天下,彼时天下政权并不稳定皇权统治存在危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朱棣重新启用锦衣卫制度,并且使得锦衣卫成为职能部门权力得到加强。
永乐年间锦衣卫下辖镇抚司,镇抚司又分为北镇抚司和南镇抚司,部门不同则代表的权力范围不同。南镇抚司主要管理侦查和逮捕工作,北镇抚司则掌控后期的审讯和裁决,权力加强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限制。
东厂的出现与锦衣卫重新设立的作用相同却又有所不同,东厂又称东缉事厂是朱棣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统治,镇压对自己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设立的,也是直属于皇权特许的机关部门。
但是与锦衣卫不同的是,东厂是由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进行担任与领导,太监群体更接近于皇帝由此更受皇帝的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锦衣卫的权力地位后来居上,从与锦衣卫地位平级变成了后来的上下级。
东厂内部有严格且细节化的权力分工,具体的行动中比锦衣卫更加的严密且高效率,这就使得从权力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逐渐取代锦衣卫成为皇帝手里的政治利器。
3.西厂与内行厂的出现
成化皇帝年间明宪宗增设西厂,也称西缉事厂,太监汪直为西厂的第一任提督,其权力远远超过西厂,权力覆盖的范围从京师到地方皆有西厂成员的影子。
后期西厂的权力被收回但却成为了一个类似于监督部门的存在,根据明朝史料的记载:“不特刺奸之权,薰灼中外,并东厂官校,亦得稽察”,简单来说就是充当皇帝的眼睛来监督东厂。
西厂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皇权特许西厂的权力心极度膨胀,统辖锦衣卫和东厂滥杀无辜、作恶多端,引得文武百官、天下百姓一致反对最后被取消。
后来虽然又被复立但也仅仅只存在很短一段时间,东厂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呢?“(汪)直每出,随从甚众,公卿皆避道。兵部尚书项忠不避,迫辱之,权焰出东厂上。"这句话便是最好的体现。
内行厂也是明朝的一个特务机构,于明武宗朱厚照时期设立,由大太监刘瑾所担任,内行厂的职能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更大,不仅拥有三者所有的权力而且还负责监督三厂,只不过随着刘瑾的倒台内行厂撤销,西厂也是在此时被取缔的。
二、厂卫制度从工具到自主的转变
锦衣卫的建立标志着厂卫制度登上历史舞台,为了避免厂卫制度过大影响皇权统治,朱元璋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敕令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
这一句话标志着锦衣卫虽然是皇权特许,但因为“宦官不得干政”这6个字让宦官群体失去了眼睛,失去了参政议政的权力,可现实却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宦官不得干政”也是如此。
1.被统治的锦衣卫
始皇帝时期“三公九卿”制度被确立,及至朱元璋通过发动胡惟庸案废除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皇权和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除此之外,大明朝统一天下后有功之臣得到封赏,但因洪武皇帝疑心重担心朱明江山会被他人所窃取,于是开始纷纷屠杀当年的有功之臣。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骄兵悍将、武将功臣被诸多案件牵连,最后成为了朱元璋的刀下亡魂,单单胡惟庸案件就持续了十几年,被牵连的人多达十几万,李善长就是死于胡惟庸案件的余波中。
其实不管锦衣卫利用手里的职权为皇帝办了多少事、杀了多少人,他们都是受皇权所管辖的,即使永乐皇帝朱棣重新设立锦衣卫也是掌握了对锦衣卫的主动。
简单来说,锦衣卫并不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和近臣,即使他们手里大权在握但却无法做到手握皇权、权倾朝野,真正、根本祸害大明江山的宦官多为东厂、西厂和内行厂。
2.三厂的发展史与危害性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下放到六部,这一举动虽然解决了前来年相权和君权的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在无形中也加重了皇帝的执政压力。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勤劳皇帝,但明朝后世的皇帝不可能都像朱元璋一样勤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虽是明君但也不如他。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部分都怠于政事,原本皇帝身边端茶递水跑腿的宦官趁机开始崛起,因是皇帝身边的亲信他们上传下达惠利于中,无形中使得宦官开始崛起。
明朝初期,丞相制度被废、大量的公侯世家被铲除,文臣集权执政基本是脱离于皇帝的最高权力之外,在这样的情况下皇权只能在宦官之中寻找依托。
文武百官服务于皇权的同时也在服务于天下百姓,皇帝身边的宦官则不然,他们的心中只忠于皇帝和自己,所以执行命令的态度多是为了迎合皇权,无形中就注定宦官的破坏力是巨大的。
仔细分析明朝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宦官虽然属于皇权管辖,但因种种原因宦官总是能够在宦官之外迎合皇帝,并在迎合皇帝的同时达到自己的目的。
明世宗嘉靖年间“厂卫”制造了“左顺门血案”,大量的官员死于厂卫制度之下;魏忠贤干涉朝政时期,杨链和左光斗等人弹劾魏忠贤干政,结果两人在监狱中受尽酷刑而死。
三、宦官、内阁与拟红票
明朝初期,锦衣卫仅仅只是充当皇帝对的耳目,在这样的权力之外偶尔替皇帝执行一些监督、逮捕和审讯的人物,说它是皇帝手里的工具最为适合。
朱棣时期建立东厂制度,在这之后宦官开始备受皇帝的宠幸,可明初时期的几位皇帝多为贤明之君,锦衣卫、东厂的权力皆受到限制,是皇帝手里监督百官、统治天下的利器。
自西厂建立后,宦官制度对明朝的负面影响逐渐体现,厂卫之间为了迎合皇帝开始滥用权力进而获得更大的权力,比如西厂就曾可以越过皇权直接缉拿官员、审理和裁决。
这一时期的宦官虽然开始欺上瞒下擅权乱政,以至于明朝的吏治一片混乱,但是宦官的权力也仅仅局限于“被动执行”,而这一现象在后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立大学士制,大学士制度很像是皇帝的秘书从事早年丞相的部分权力但却没有实权,朱棣时期将大学士制度正式改为内阁,依旧是有名无实的职能部门。
及至仁、宣两位皇帝时期,内阁制获得了一种“拟红票”的权力,即是内阁可以对奏折中的事情审核并做出判断,最后交给皇帝进行最后的决策,这便是拟红票的来源,而皇帝的决策则为批红。
司礼监也是朱元璋时期设立的制度,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权力且受到诸多限制,但因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怠政厌政经常让司礼监代帝批红。
在这样的情况下司礼监就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不断利用皇帝的懒惰来扩大自己的权力,最终成为干涉明朝和中央决策的人物之一。
因为宦官眼光的局限性以至于他们处事总是以皇帝、以自我为中心,给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都造成了巨大的祸患,比如大太监汪直、大太监刘瑾和大太监魏忠贤。
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说宦官制度也是皇帝限制文臣集团的一种利器,比如朱由校就很好地利用魏忠贤平衡了朝廷文臣,使得宦官、皇权和文武百官达到了一个平衡点。
总的来说,明朝的厂卫制度虽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但它过度把皇权统治作为焦点残害忠良,放大了明朝的腐败和黑暗,弊端要远远大于它存在的利处,明朝朝廷在无尽的矛盾中精力被消耗殆尽,也难怪后人会说大明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参考文献:《明史·魏忠贤传》、《万历野获编》、《明史·宦官传》、《明史·刑法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