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位于滨州市区东部。包括北镇、市中、市西三个街道办事处。东界梁才街道,北邻市东街道,西接彭李街道,南依黄河,隔河与小营街道相望。辖区总面积9.65平方公里。
北镇古称乱城,北魏登国元年(年)至泰常五年(年)为漯沃县治。隋开皇十六年(年)漯沃县改为蒲台县,北镇为蒲台县治。宋大中祥符五年(年)废蒲台县,县城改称蒲台镇。金明昌三年(年)复置蒲台县,于蒲台镇南新建县城,蒲台镇遂称蒲北镇,简称北镇。明朝为滨州崇德乡;清延明制;年改崇德乡为漯沃乡;年成立北镇公社;年改为北镇镇;年成立县级滨州市。现设市中、市西、北镇三个街道。
蒲湖风景区。滨州黄河大桥横跨黄河两岸,大桥北端唐赛儿塑像与南端黄河桥标遥相呼应,两端各数公里的绿化带风景优美。飞来峰怪石嶙峋,上有鸿雁亭。济水河游船如织,岸柳低垂。蒲湖碧波万顷,荡金摇银,湖心三岛鼎足而立,葱茏苍翠,岛上唐赛儿祠、帼英亭、练武场,令人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
唐赛儿,山东蒲台县西关人(今滨州市老城区),生于明建文元年(年),父母愿其胜男,取名“赛儿”。十八岁那年,唐赛儿便和农夫林三结了婚。婚后,由于家穷,又遭遇连年大旱,庄稼无收。农民聚众向官府讨要粮食。官府获息后,便派兵抓人,唐赛儿的丈夫林三及部分村民被带走,后被活活打死。唐赛儿悲痛欲绝,于是习武读书,加入白莲教,后自称“佛母”,以传教为名,待机起义。永乐十八年(1年),蒲台县一带遭遇严重灾荒,官府又加重赋税,百姓怨气冲天,恨声不绝。二月,唐赛儿以白莲教名义,组织农民数千人,于滨州起义。后转战青州,占领卸石棚寨为根据地,多次打败官军,并曾攻克青州、诸城、莒县、即墨等州县。义军所到之处,杀官吏,开仓放粮,赈济百姓,震动山东全省。
明成祖朱棣派重兵镇压,唐赛儿见义军处境险恶,便以“鱼归大海”之计,化整为零,混在百姓之中,使官兵无法辨认,然后再设法汇聚。官军找不到义军后,便禀报明成祖唐赛儿失踪。朱棣因“唐赛儿久不获,虑削发为尼或处混女道士中,遂命法司,凡北京、山东境内尼及道站,逮之京诘之”。(《明史·纪事本末》)同年七月,又命段明为山东左参政,继续搜索唐赛儿。段明把山东、北京的尼姑全部捕捉,逐一搜查,后扩大至两地之外数万出家女子,仍无所获。
此后,唐赛儿去向不明,只有白莲教的活动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清朝。今在她的故乡旧址蒲湖主岛上建有“唐赛儿纪念祠”,并在附近的滨州黄河大桥北端建有她的戎装塑像。
壹点号鲁北老王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