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东北通史金毓黻版系列解读一东北之涵义
TUhjnbcbe - 2024/3/10 15:49:00
哪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910787.html

导言:《东北通史》金毓黻著于年成书,是中国近代系统研究东北历史的重要著作。目前该书已经绝版于市,本人有幸得之便开始研读。基于年代原因,本人在研读该书时能明显发现作者有着非常强烈的爱国情结、民族气节与民族大义,对当时以捏造与歪曲历史事实企图把东北历史与中华民族历史割裂的觊觎者与入侵者,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观点给予一一驳斥。

这也是在研读该书的过程中除欣赏作者的学术造诣外发现的最精彩之处,认识到一个文人是如何报国的具体表现,即传达正确的历史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大团结。

作者简介:金毓[yù]黻[fú](年7月19日-年8月3日)原名毓玺,一名玉甫,字谨庵(又字静庵),别号千华山民,室号静晤,辽宁辽阳灯塔市后八家子村人,汉军正红旗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早年接受传统中国儒家教育,后考入北大师从黄侃(对,就是《觉醒年代》里面那位国学大师),毕业后返回东北担任三省各种教育及政府机关职务。

“九一八”后被日本人软禁被胁迫出任伪政权职务,均被金毓黻一一拒绝并乘机逃亡,后经蔡元培、傅斯年、翁文灏介绍,受聘为行政院参议、教育部特约编辑、中央大学教授。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央大学和东北大学分别迁校四川沙坪坝与三台,金毓黻在两校均有职务。11月辞职赴重庆。民国二十七年(年)春,任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兼历史系主任(时中央大学已迁重庆)。11月始撰宋、辽、金史讲疏。这一期间金毓黻在两校分别讲授中国史学史和东北史的课程,形成了《中国史学史》《东北通史》两部代表性著作。

一、总论内容

总论部分主要是阐述作者对《东北通史》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原因,类似现在论文的开题报告。分为五个部分:1、东北之涵义及其异名;2、东北史与地方志;3、东北史与民族;4、东北史与地理;5、东北史之范围与分期;我们逐一述说。

1.1东北之涵义及其异名

该篇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考证了东北这一概念的由来,以及历史上各个时期东北地区各种称谓与别称,以及驳斥与揭示从晚清开始外国列强利用“满洲”一词企图分裂的中国的狼子野心。

对于东北一词,就是位于中国东北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现已合并)四省的简称,其表达非常明确,毋庸置疑,虽然经过数千年的朝代更替,但东北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版图不可分割。

至于考究东北不同时期的称谓及其领土主权的文献,从古至今有非常多的史料可以作证。

1.1.1根据方位定义

《周礼》“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lǘ]。”“医巫闾在辽东”,“医巫闾在辽东,目验知之。汉光武十三年,以辽东属青州,二十四年还属幽州。”医巫闾位于目前辽宁境内,所谓镇山一般位于区域之中,可以认为当时东北的领土范围是围绕医巫闾山的范围;

《尔雅》“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闾之珣[xún]玗[yú]琪焉”,“医巫闾,山名,今在辽东。珣玗琪,玉属。”大概就是医巫闾美得像玉一样的意思。

《山海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今肃慎国,去辽东三千余里。”东北海我认为就是指渤海,大荒之中可能是指辽沈平原,但也可能是大方位的松辽平原,有山名曰不咸应该就是指长白山脉,由此判断肃慎氏之国在现在沈阳、长春、哈尔滨附近的位置都有可能,如果按照“去辽东三千余里”的说法可能就是哈尔滨附近也说不定。

《淮南子》“东北薄州曰隐土”(九州之一)“薄犹平也。气所隐藏故曰隐土也。”又有“自东南至东北方,有大人国,君子国。”“东南垆土,故大人也。东方木德仁,故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食兽使二文虎也。”关于薄州,有说法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渤海之尾可能有几个起点营口、大连、丹东,隐土之北有可能就是泛指松辽平原?我不确定。不过垆土就是指黑土,毫无疑问就是指东北平原范围了,至于大人国君子国就不这里讨论了。

《全唐诗》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按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诗又曰:“枞金伐鼓下榆关,旌[jīng]旆[pèi]逶迤[yǐ]碣石间。”皆指当时辽东辽西之间的土地。高适说得很明白,我不用解释。

1.1.2根据区域定义

《辽史.兵卫志》“北府凡二十八部。东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女直(真)兵马司。”

《辽史.营卫志》“突吕不室韦部,属东北路统军司,戍泰州东北。图鲁部节度使,属东北路统军司。河西部,属东北路统军司。伯斯鼻骨德部,属东北路统军司,戍境内,居境外。达马鼻骨德部,属东北路统军司。五国部,剖阿里国,贫奴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属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都部署司。”

《辽史.地理志》“泰州昌德军,属东北统军司。长春州韶阳军,属东北统军司。宁江州混同军,属东北统军司。”

《辽史.百官志》“东北路都统军使司,有掌法官,道宗大安六年置。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黄龙府铁骊军祥稳司。咸州兵马祥稳司。以上长春路诸司,控制东北诸国。东北路兵马司祥稳司,亦曰东北面祥稳司。东北路监军马司,有东北路监马使,有管押东北路军马事官。东北路女直(真)祥稳司。北女直(真)兵马司,在东京辽州置。以上东北路诸司。”又“北面行军官,东北面行军都统所。”

《契丹国志》(二十二)控制诸国:“长春路镇抚女真室韦,置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咸州兵马详稳司,东北路军统司。”

(二十七)女真国:“又于长春路置东北统军司,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咸州设祥稳司,分隶之。”

《金史.地理志》“泰州昌德军,县一,堡十九,长春,边堡,大定二十一年三月,世宗以东北路招讨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及林潢路旧设二十四堡障,参差不齐,谴大理司直蒲察张家奴等往视其处置。于是东北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五河地,分临潢路。自鹤五河堡子,皆取直列置堡戍。评事移刺敏言,东北及临潢所置,土瘠樵绝,当令所徙之民,姑逐水曹以居,上以年饥权寝,姑开濠为备令。”

《金史.百官志》“招讨司三处,东北路,使一员,正三品,副招讨使二员,从四品,招怀降服,征讨携贰。”

《金史.兵志》“东北路乣[jiǔ]军,曰德呼勒部,曰唐古部,二部五乣户五千五百八十五。”乣意思是中国辽、金、元时期对北方诸部族人的统称,跟形容日本人为倭,西北小数民族为戎差不多意思。

《大金国志》(三十八),京府都镇防御州军等级:“招讨司,东北路泰州置司。”

上述是以上是有关辽国至金国时期,在东北地区的军事机构及其军事力量部署情况,有一点可以发现,契丹人也好女真人也好,政府机构的设置和史书的编纂均使用汉语文书表达,可见其实在当时汉族文化在东北地区以及对当地部族影响力已经根深蒂固。

1.1.3根据方位兼区域定义

《大元一统志》:“开元路,南镇长白山,北浸鲸川之海,三京故国,五国旧城,亦东北一都会也。”开元路是元朝的一个政区,涵盖现东三省及朝鲜半岛与西伯利亚部分。

《辽东志》序:“辽东乃东北之雄藩,是国家之重镇。”

《辽东志》(一):“舜分冀东北为幽州(汉时幽州沿环渤海自西往东涵盖朝鲜半岛半数地区),即今广宁(约今辽宁省北镇市)以西之地。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广宁以东之地。”

《全辽志》(一):“大宁左控朝鲜,而右引燕蓟,前襟溟渤,而后负沙漠,盖东北一都会也。”大宁大概是东三省中部位置,战略重镇。

何秋涛(年-年)清代地理学家《艮[gèn]维窝集考》:“东北方曰艮维,吉林黑龙江二省,实居艮维之地。”艮维一词指东北方,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曹廷杰(年—年)地理学者《东北边防辑要》:“朔方备乘干中俄交界考据详明,顾其时俄人乘隙窥我东北,尚有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城定议界碑,故其书于东北边界,凡中俄分属山川,不惮详述。”

1.1.4小结

作者认为上述所谓方位和区域的区别在于,方位之称,源于辨方正位之义。区域之设,更为建官施政为准。我自个理解是,两者区别在于方位一说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对东北地区的描述,区域则是东北地区对本土的自我描述,两者同意仅是描述角度不同,更作证了自古以来东北地区便是中国固有领土,所以中国之所以叫中国,正是因为自古便有了东南西北的领土。1.2东北异名考究

1.2.1辽东一称的由来

《史记.匈奴传》“燕自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至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置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一带)右北平(治今内蒙古宁城县)辽西(治今辽宁义县西)辽东郡(今辽阳市),以距胡。”

《史记.苏秦传》“秦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

《三国魏志公孙度传》:“太祖表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度曰,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明实录》:“洪武八年十月,改定辽都卫为辽东都指挥司,隶大都督府。”

《读史方舆纪要》:“辽东都指挥司,东至鸭绿江,南至旅顺海口,西至山海关,北至大宁废卫,东北至建州卫。”

《辽东志》:“辽远也,以其远在九州之东,故名辽东。又谦辽西也。”

《吉林通志》:“汉辽东郡,全有今奉天一省之地。”

1.2.2辽海一称由来

《晋书戴记》(前秦):“郭庆穷追慕容评至辽海。”

《魏书库莫奚传》:“乃开辽海,置戍和龙。”

《北史突厥传》:“其地东至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

《唐书薛仁贵传》:“仁贵威震辽海。”

《路振乘轺[yáo]录》(皇宋类苑七十九引):“辽海即辽东也,乐浪(朝鲜中部和南部区域)玄菟(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之地皆隶焉。”

《辽东志》:“艾河(辉发河)源出那丹府(今吉林桦甸市西南苏密城),西流与土河(内蒙古老哈河旧称)会,别名辽海。辽海源接艾河,西流入梁房海口。”

《明史地理志》:“三万卫西有大清河,东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于辽河,东北有艾河,流合焉,谓之辽海。”

1.2.3安东一称由来

《旧唐书地理志》:“安东都护府,总章元年,分高丽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上元三年移安东府于辽东郡故城置。仪凤二年又移置于新城,开元二年移于平州。天宝二年移于辽西故郡城置,置德后废。”

《资治通鉴》(二百一):“仪凤元年二月,徙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

《旧唐书高宗纪》:“仪凤元年二月,高藏授辽东都督,遣归安东府,仍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之。

《旧唐书狄仁杰传》:“请捐四镇罢安东。”

《旧唐书许绍传》:“贼将围安东,安东都护裴元珪在城下。”

《旧唐书契丹传》:“过折一子刺乾,奔安东,得免。”(开元二十三年)

1.2.4盛京一称由来

《大清一统志(盛京统部)》:“太祖天命十年,自东京迁沈阳,定都于此。太宗天聪八年,尊为盛京,宫阙始备。始祖定鼎京师,以盛京为留都。”

《清实录》:“天聪八年四月,上谕沈阳城曰天眷盛京。”

1.2.5东三省一称由来

《清实录》:“光绪三十三年三月,谕内阁,盛京将军著改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随时分驻三省行台。奉天吉林黑龙江各设巡抚一缺,以资治理。”

光绪二十九年,中俄两国订立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最初称为东省,即为三省总名。其后六年中俄收交东三省条约成立,东三省一词开始出现在官文书。虽未正式设省,但东三省一称便开始一直沿用。直至光绪三十三年,正式设省。

1.3文献归纳,明晰关系

综合上述文献考证,作者认为:

其一,辽东的称谓溯源甚远,是一个涵盖目前东三省及其周边地区的广义地理统称。

其二,辽海的称谓自唐开始出现使用,但该名称考古溯源也久远,而且加上各时期的历史文献解读均不同,不能完全具象描述东北的领土范围,也是一个广义的地理统称。

其三,安东都护府最初设立于朝鲜平壤,管辖东三省及其朝鲜半岛地区,虽后都护府经多次迁移,但安东一称在唐朝几乎没改变过。

其四,盛京一称发祥于清,本来仅限于沈阳一地或辽宁一省。后编纂《盛京通志》的作者用盛京一词涵盖了东北全境,以至于后人相继用之。如今盛京一词已荒废,不用过多讨论。

其五,东三省一称,为往日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统称,而今包含热河统称东四省最为准确(时代原因,作者起书于年成书于年,目前已经没热河省)所以后面还是称作东北三省,并强调关东一词不能乱用容易引起歧义。

但这都不是重点,作者认为上述五种对东北地区的均有历史考证,所以国人根据自己的习惯怎么用都无所谓。

作者要强调的是,用“满洲”来表示东北地区是没历史依据且没任何意义的。“满洲”一词考证有两处来源,其一是藏传佛教佛号曼珠的谐音,其二是女真酋长的尊称满住的谐音。两者本意均是清朝皇帝身份的象征,与地区、地域、民族、国号、国家的意义无关,但却被有心之人利用,企图假借别名把东三省从中国割裂出去。

考究历史文献,清太祖建国,号后金,崇德改元为大清,从未提及使用“满洲”一词。满洲代替东北三省作为地方称谓的起始源于南满洲铁路。

光绪二十四年,中俄签订铁路合同第一款,南满洲不过是铁路之名。后光绪三十一年日俄战争结束,俄长春至大连旅顺一带的军事控制范围被日本占领。而日本则开始有意用最初为铁路之名的“满洲”来定义东北全境。

后至民国,“满洲”一词竟仍被政府用于公文之中,政府与国人却不以为然,结果后来不仅日本人,就连西方诸国亦用“满洲”取代东北三省的正称,实在荒谬至极,必须惊醒与极力排斥。

1.4定义东北一称的五层理由

一、自古自中驭外,分为八方,东北者,中国八方之一方位也。

二、舜设十二州,禹设九州,划分各州方位,位于东北的称幽州。

三、辽金两代,于泰州一带设置的所有军政机构名称前均有东北一词,表明该政区属于中国东北部政区。

四、近代人称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合成东北四省(现称东三省),合乎逻辑,无需讨论。

五、因东北地区为中国一部,必须知其名称由来,以及用词得当,至于毫无根据的异称应当摒弃勿用,以正东北之名。

东北之涵义及其异名解读结束。

(待续未完......)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北通史金毓黻版系列解读一东北之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