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历史回顾辽代皇帝一年往返于四时捺钵之间,
TUhjnbcbe - 2023/10/27 16:56:00
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36.html

引言

历史回顾:辽代皇帝一年往返于四时捺钵之间,周而复始——“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又可称为“剌钵”、“纳拔”、“纳跋”、“纳钵”、“纳宝”等,本义为行帐、行营、行宫,后来被引申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辽朝作为契丹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仍保持着游牧风俗。

长城以南的地区,人们多以农耕为食,种植桑麻以做衣,居住在城市之中,有固定住所。长城以北的地区,寒冷干燥,多以畜牧打猎为生,以动物皮毛为衣,经常迁徙,以车马为家。

除此之外,辽代还“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分镇边圉,谓之部族。有事则以攻战为务,闲暇则以畋渔为生。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辽代时期虽也像中原王朝一样设立有都城,分别为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京(今北京市)、中京(今内蒙赤峰市宁城县)、东京(今辽宁辽阳市)和西京(今山西大同)五个都城,但辽代皇帝很少在城中居住,仍然保持着游牧风俗。

“以逐水草牧畜为业,穹庐为居,迁徙无常”,“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

辽帝分别设有春、夏、秋、冬四个捺钵。春捺钵,辽帝多从正月上旬出发,约六十日后到达,多在此地举行凿冰打鱼、捕鹅雁等活动,一般到春季结束时才返回。夏捺钵,主要为避暑,一般从四月中旬出发到纳凉处,多在此地与南北臣僚议事,闲暇时游猎,直到七月中旬离开。

秋捺钵,辽帝七月中旬直接从纳凉处到此地,在此进行射鹿虎等活动。冬捺钵,辽帝多“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

诚如《大金国志》所记载辽“每岁春,放鹅于春水,钩鱼于混同江,夏避暑于永安山,或长岭豹子河,秋射鹿于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黑岭秋山,冬射虎于显州(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

辽代的冬捺钵地

辽代皇帝冬捺钵常驻之地为广平淀,记载为:“冬捺钵曰广平淀。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坐冬。”可知这里地势低平,多为榆树和柳树可遮风,冬季较为温暖,适宜游猎,一直是辽帝所常去的冬捺钵地之一。

辽代皇帝除了冬季在广平淀驻冬与南北臣僚议事之外,在特殊时期还会巡幸幽州地区。幽州地区辽后来改为南京,这与其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辽太宗时期控制了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分别为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

辽太宗在会同元年(98)十一月下令以皇都为上京,设临潢府,且升幽州为南京,南京为东京,又改新州为奉圣州,武州为归化州。幽云十六州地理位置重要,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以及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易守难攻,也是统一国家之内的两个政权,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政权的分界线。

关于幽云十六州地理分界线的作用,南宋人宇文懋昭曾评述:“燕云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关;昌平之西乃居庸关;顺州之北乃古北口;景州东北乃松亭关;平州之东乃榆关;榆关之东乃金人之来路也。凡此数关,乃天造地设以分番汉之限,一夫守之,可以当百。”

辽取得幽云十六州之后便可南下中原,对宋朝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宋朝也多次想将幽云地区收回,尤其在宋辽关系紧张时期,辽帝便会多次巡幸南京(今北京市)及其附近地区,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辽太祖时期幽州还未归契丹所有,所以太祖时期的冬捺钵地不曾在此。经笔者据《辽史》归纳辽太祖之后辽帝驻南京及其附近的地点主要有“赤城”、“南京”、“古北口”、“奉圣州”、“归化州”、“蓟州”等,辽帝冬季所驻的这些地点大部分也属于元代大都路管辖。

赤城

辽太宗在会同五年()十二月“是冬,驻跸赤城。”表明太宗没有去传统的冬捺钵之地,而是在赤城驻冬。“赤城”(今河北赤城县)本属辽西京道奉圣州望云川地,契丹改为望云县,此地在奉胜州东北,东南距南京三百里,此地有龙门山,石壁对峙高数百尺,是塞北控扼的冲要之地。

另外此地地理位置也很重要,《赤城县志》记载其为:“独石诸城外为边境藩篱,内为京师屏蔽,尺寸进退安危所系。”赤城是保卫京师的屏障,位于张家口市东北,且距辽南京较近。此地森林资源丰富,山地众多等。

南京

“南京”,今北京地区,本称为幽州之地,辽太宗时取得幽云十六州之后,遂将幽州改为南京。幽州自古为军事重镇,地理位置重要且为中原王朝向北之屏障,“幽州在渤、碣之间,并州北有代、朔,营州东暨辽海。其地负山带海,其民执干戈,奋武卫,风气刚劲,自古为用武之地”。

《宋史》记载为:“况幽州为国北门,押蕃重镇,养兵数万,应敌乃其常事”,突出了幽州在当时重要的战略地位。辽太宗将幽州改为南京后,南京地位不断上升,为五京之一。金海陵王时期又改辽南京为中都成为金代首都,后金代皇帝多驻在此。

元世祖忽必烈又将金中都升为大都,成为首都,政治和经济文化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元之后全国的政治中心逐渐北移,明清时期将此地定为都城,直到现在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仍在此地。

辽帝在此地驻冬,除了地理位置之外,还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南京在景宗和圣宗两朝多次充当了驻冬之地的角色,在此驻冬避寒并商议国事。辽景宗和辽圣宗除了在南京驻冬之外,春正月还会前往“华林”“天柱”两个地方。

景宗乾亨四年()“春正月己亥,如华林、天柱。”圣宗时期也有相应的记载,为:“五年()春正月戊寅,上还南京。己卯,御元和殿,大赉将士。壬辰,如华林、天柱。二月甲午朔,至自天柱。”圣宗因战事问题回到南京,犒劳战士,随后到达华林、天柱,一直到二月才离开。

还有一处记载为:辽圣宗“九月丙戌,幸南京。是冬止焉。六年()春正月庚申,如华林、天柱。”表明圣宗冬季不仅在南京驻冬,而且第二年春正月又前往华林和天柱。《辽史》记载:“顺州城东北有华林、天柱二庄,辽建凉殿,春赏花,夏纳凉。”

可知华林和天柱位于辽南京下辖的顺州境内。辽帝在此建有凉殿,可以赏花避暑。顺州即今北京顺义区,距辽南京很近。辽帝冬季在南京驻冬处理政事,春季可就近在附近的华林和天柱赏花。辽帝在华林和天柱巡幸赏花同样可以起到维护南京地区稳定的作用。

辽景宗时期

辽景宗时期,乾亨元年()十二月“是冬,驻跸南京。”冬天驻跸在南京,驻跸之前加上是冬,且之后也没有去冬捺钵的记载,可以表明景宗冬季是在南京度过的,而南京也充当了一次冬捺钵的角色,皇帝在此地议事。

考其时代背景可知,乾亨元年(),宋辽之间发生了两场战争,分别为高梁河之战和满城之战。高梁河之战是宋朝主动要收复幽州地区也就是辽南京,在高梁河发生的一次战争,辽军击败宋军的进攻。“癸未,帝督诸军及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

满城之战是九月时辽率军南进,进攻宋朝镇州,在满城与宋军交锋并被击败。“九月丙午,镇州都钤辖刘廷翰及契丹战于遂城西,大败之,斩首万三百级,获三将、马万匹”。

在此背景下,景宗冬天驻跸在南京而没有去冬捺钵广平淀似乎就可以解释通了。乾亨二年()景宗两度巡幸南京,“冬十月癸未,次南京十一月乙丑,还次南京。”也与战争关系密切。

景宗第一次巡幸南京时,便决定南伐,在南京停留之后,到达固安然后开始包围瓦桥关,这是一次景宗亲自率兵在固安集结,与宋军战于瓦桥关,并击败宋军的战争。景宗胜利之后班师第二次到达南京,十二月又任命官员处理政事。

结语

总的来说,可知辽代皇帝并不只是像《大金国志》所记载“契丹主有国以来,承平日久,无以为事”。景宗则比较励精图治,亲自率军作战击退宋军,维护南京地区和平稳定。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回顾辽代皇帝一年往返于四时捺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