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读书鼓琴,不问外事明朝第一代宁王朱权
TUhjnbcbe - 2023/9/16 18:36:00

前言

朱权,大明朝第一代宁王,是一位古琴专家,戏曲学家,专注于道教,也悉心茶道。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元璋在世时,他走着和四兄朱棣同样的人生道路,被封为了宁王。此时的朱权藩王事业开始崭露头角,按照他父亲朱元璋的安排,如果一切正常的话,朱权的发展将会不亚于他的四兄朱棣,将会成为守卫大明北疆、拱卫京师的一代名藩。

然而,随着明朝皇位更迭的变化,朱权也卷入了皇权争夺的漩涡之中,他的参与整体来看更多的是一种身不由己。

特别是随着四兄朱棣向皇位脚步的迈进,宁王朱权的人生道路也发生了变化。朱棣最终坐上了龙椅,戴上了皇冠,而他曾经向宁王朱权承诺的“事成,当中分天下”话则化为了泡影,宁王朱权则成了“文学家”“学者”,徙封南昌。兄弟二人“违背”了朱元璋的“祖训”,命运各异,走向相悖。

朱权像

教养宫中

根据《宁王圹志》的记载,朱权出生于洪武十一年(年)五月初一日(对于朱权的出生时间,也有不同史料记载,《明太祖实录》卷中记载“洪武十一年……五月壬申朔皇第十七子权生”,《朱氏八支宗谱宁献王事实》则记载他是洪武十年丁已五月初一日午时生),母亲杨氏,称其“天性口实,孝友谦恭,乐道好文,循理守法”。对于朱权的这种褒奖,后来许多史料中都有一些类似记载,也对朱权是赞赏有加。

如:明代焦竑的《国朝献征录》卷之一中记载,朱权是“生而神姿秀朗,白晳、美须冉,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称大明奇士,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旁通释老,尤深于史”。清代查继佐的《罪惟录》中列传卷之四中记载:宁献王(朱)权,高皇帝第十七子,性机警多能,尤好道术,太祖尝曰:是儿有仙分,积有大志……。《朱氏八支宗谱宁献王事实》中记载“王(朱权)于宫中,天性聪慧,德器夙成。始能言,自称大明奇士。体貌修伟,智略渊宏,高皇帝独钟爱之。洪武二十四年(年)四月册封为宁王,二十六年(年)三月之国大宁,即兀良哈地方。”

通过上述这些记载,不难发现,青少年时期的朱权确实聪慧好学,攻读经史,有着很好的素质和表现,很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厚爱。

就藩大宁

洪武年间,朱元璋为巩固朱氏统治地位,屡造大案,四大案之后,人才摧残殆尽,他的一大群儿子实际上成了他最信任的政治力量。他们或被派驻边防重镇,或据有内地名城,都握有一定的兵权。

洪武十三年(年)的胡惟庸案爆发时,朱权年仅两岁,到洪武二十六年(年),蓝玉案爆发时,朱权已经就藩大宁。(在《宁王圹志》中记载,朱权是洪武“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之国大宁”)。

大宁是什么地方,位于今天的内蒙宁城西边。根据《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洪武二十年(年)三月,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宋国公冯胜等率大军出松亭关,修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提兵驻扎大宁。

为什么驻扎大宁呢?《明史》记载,“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巨镇”的定位,足以说明大宁的重要性。《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三中记载,在洪武二十年(年)七月时,守大宁前军都督佥事商暠汇报,冯胜大军所筑的大宁等四城,已储备大量粮草,其中:“大宁三十一万石、松亭关五十八万石、会州二十五万石,足供数年边用”。这也证明了《明史》中对大宁是“巨镇”的定位。

明初藩王分封区域

此前,我曾在明代大宁都司的置废(上)一文中介绍,洪武二十年(年)九月,设置大宁都司,第二年更名北平行都司,至建文元年(年)前,大宁都司一共设置有十七卫、一守御千户所,三护卫。当时,朱元璋从辽东到陕西,先后设立了多个都司、行都司,建立北疆边防基本框架,屯兵戍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撒向全国各地,封以藩王,辅以守边,形成了一道严密的北部边防体系。驻守北方边务这条线的就是辽王朱植、宁王朱权、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晋王朱棡、秦王朱樉、庆王朱栴、肃王朱楧等九位塞王。而宁王朱权,就被封到了大宁这样一个重要的军事区域。

根据《宁献王事实》中的记载:“我祖献王大宁,皆宿重兵备边。每岁季秋,诸王相会出塞捕虏,肃清沙漠。王所统封疆数十城,广千余里,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视诸王最雄。”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宁王朱权在朱元璋所分封藩王中重要地位。他的辖区地域辽阔,北方监视兀良哈三卫的动向,东西则连结辽东和大同。

朱权与其他塞王们最初的军事权力比较大,“外卫边陲,内资夹辅”,对打击北元残部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时,在大宁都司的北面仍面临着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二年(年),在“兀良哈之地”建立了泰宁、朵颜、福余三个卫所,这是三个带有羁縻性质的卫所,时叛时附,还能充当明朝的前哨和耳目,为了防止朵颜三卫鼠首两端,朱元璋就在大宁布置重兵,监视兀良哈三卫的动向。

此后,众塞王们跟随父亲朱元璋“肃清沙漠”、北征蒙古,其中,以晋王、燕王二人为先,尤被重寄,到后来宁王朱权也加入其中,是屡屡建功。《明通鉴》记载““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明史》中也有“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的评价。可见,这一时期的朱权等藩王并不像明朝后来的藩王那样安富尊荣。

靖难保命

我在明初分封藩王与燕王朱棣地位的变化一文中,曾经有过介绍,燕王朱棣地位一直是不断变化的。在他前面,有太子朱标,有秦王、晋王,到洪武十三年(年)他就藩北平时已经二十岁了。此后,洪武二十五年(年)太子朱标早逝,再后来秦王失宠病死(洪武二十八年、年)、晋王病死(洪武三十一年、年),这使得排行老四的燕王朱棣,地位得以直线上升,成为朱元璋在北方所倚重的一支重要力量。

朱棣像朱允炆靖难之役

就在晋王死后不久,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也去世了,继位者是皇太孙朱允炆,也就是明惠宗,年号建文,世称建文帝。

然而,建文帝即位后,在一帮文人儒士的支持下,试图“削藩”,与藩王们发生了冲突。前面说到,秦、晋二王死后,洪武朝时握有重兵的九个塞王中就只剩下燕、代、肃、辽、庆、宁、谷七王了,这里面资格最老,势力最强的应该就属燕王朱棣了。

在削夺各藩王权力时,建文帝采取了先弱后强的办法,从周、代、岷、湘、齐等实力相对较弱的藩王开始下手,矛头直指强藩之首燕王朱棣。剩下的几个塞王中,还有宁王朱权和辽王朱植实力较强。燕、宁、辽三中,辽王朱植在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宁王朱权在大宁,朱权的封地在燕王朱棣的西北方向,两地接壤,而且宁王朱权所辖是与蒙古人对峙的前沿重地,因此兵力更多且更加善战。论私人关系,洪武年间也曾同出塞外作战,朱权与朱棣的关系也不差。

建文元年(年),削藩开始之后,建文帝担心宁王、辽王与燕王联手,就召令宁、辽二王回朝,结果唯有辽王朱植渡海还朝,改封荆州。而本打算去京师的宁王朱权被操之过急的建文帝削去了护卫,这导致宁王朱权在后来投向燕王朱棣的阵营。明史记载:燕王初起兵,与诸将议曰:“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也就是说,燕王朱棣在建文削藩之初就打定了宁王朱权的主意。而建文帝急于求成的做法,无异于为人作嫁。

此后,朱棣借求救之名,驱兵大宁,朱棣单骑入宫见到朱权,声称自己受到建文帝迫害,“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兄弟二人抱头痛哭。

朱棣这是一个险招,当时宁王朱权的属下蒙元降附士卒较多,战斗力极强。他此行目的其实正是想得到宁王的军事力量,但朱权属下的明军多是蒙元降附将士,战斗力极强。朱棣用计进入大宁后,暗中派人进城收买了宁王属下,并在郊外设置了伏兵。等朱棣辞行时,朱权同出城相送,然而伏兵四起,燕王的士兵挟制了宁王朱权,使大宁边军及朵颜三卫骑兵俱听指挥。《姜氏秘史》卷二中记载“甲寅,靖难兵袭执宁王权,三卫官军总兵官都督刘贞遁还京师,守将都指挥朱鉴死之,行军都督陈亨等降,遂以其众归”,使燕王军事实力大增。

此后,燕兵经过松亭关,把宁王府的妃妾、世子一同带回了北平,至此,大宁空城。

国朝献征录截图国朝献征录截图

宁王朱权被挟持后,朱棣对其是恩威并施,“军中启事设二榻”,兄弟们同起同坐,让朱权为自己起草檄文,又许诺事成后“中分天下”。虽然这是一张“空头支票”,但木已成舟,朱权只好帮助朱棣“草檄传谕”。

难分天下

朱棣称帝后,也没忘记当初支持他夺位的兄弟们,开始给他们恢复名誉和待遇。但同为藩王出身的朱棣也深知大量藩王势力的存在是对皇权的极大威胁,与建文帝不同,朱棣的削藩工作更是讲究策略,软硬兼施。

对于宁王这一大功臣所给予的赏赐待遇并不高于其他藩王。根据王世贞的《弇山堂別集》卷六十七中的记载,秦王府岁支禄米一万石,晋王府岁支禄米一万石,周王府岁支本色禄米二万石,楚王府岁支本色禄米一万石,蜀王府岁支禄米一万石,宁王府岁支禄米一万石。

面对吃独食的朱棣,这时的宁王朱权是后悔已晚。

永乐元年(年),大宁都司内迁保定,所辖卫所均徙至内地各处,大宁地区弃守。对于宁王朱权说,当初的封国大宁已空,他此时如果再主动要求回大宁,肯定会受到猜忌,先后乞求朱棣把他封藩到苏州、钱塘,但都被朱棣以各种理由否决。毕竟,朱棣与其父亲朱元璋不同,他的削藩计划中,改封的藩王之地都须回避政治中心、财源重地、边塞要隘等敏感地区

朱棣让朱权在建宁、荆州、重庆、东昌四郡中选择一处地方,于是宁王朱权巡视各地,但这一出巡不要紧,是“以飞旗谕有司治道。文庙闻之大怒,诏禁飞旗,治有司罪”。显然,朱棣对宁王出门又是飞旗,又是开道的十分不满,认为他的这一举动违制,有欺君犯上之罪。

得知消息的宁王朱权心中十分不安,于是放弃护卫,带着王府中的一些老弱中官来到了南昌,宣称自己有病,请求封国南昌。于是,永乐元年二月,朱棣将朱权改封至南昌(《宁王圹志》记载时间为:永乐元年三月初二日),还给他写了道送别诗,并下旨把江西布政司直接改为了宁王府邸,连王府建筑规制都没动,作为惩罚,还缩减了朱权的禄米依仗等藩王待遇。

不过,就藩南昌的朱权也是天天惴惴不安,果不其然,后来有人向朱棣弹劾朱权“巫蛊诽谤”,所幸密查后是无中生有,得以无事。

朱权深知朱棣的为人,嗜杀好疑,于是自己对外称病,小心谨慎,开始不问政治,洁身自保,“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朱棣后来也不再为难于他。直到正统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年10月12日)去世,谥号“献”。

朱权墓地朱权墓室

著述纂辑

政治上失意上的朱权,利用自己良好的教育基础,开始施展才艺,终日钻研戏曲音韵,三十出头,就委身黄老之术,后结交道家第43代天师张宇初,拜其为师,自号臞仙,自称“大明奇士”,后来竟成了有名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古琴家和道教理论家。

作为一位出类拔萃的藩王,宁王朱权一生著书甚丰,自经子、九流,至星历、医卜、黄冶诸术皆具;此外,尤善制作曲调,造诣甚高,包括《太和正音谱》这样现存最早的一部北曲格律谱和《神奇秘谱》这样的古代琴谱史。

太和正音谱

《明史》记载,朱权一生“奉敕辑《通鉴博论》二卷,又作家训六篇,《宁国仪范》七十四章,汉唐秘史二卷,《史断》一卷,《文谱》八卷,《诗谱》一卷,其他注纂数十种”。

结语

从少年时期意气风发的藩王,到后来统治集团的文化领域代言人,朱权是一位“奇士”。作为明代一位多才多艺的皇室子弟,并没有在富贵尊荣的享受和争权夺利的风浪中消失自我,反而是有机会鼓琴寄日,韬光养晦得以保住性命。此后的仁、宣年间,郁郁寡欢的朱权仍幻想能争得一分权力,曾请求改迁封地、请赐土地,但被拒绝。

政治斗争中屡遭失败,也让年过五十的朱权彻底意识到自己大势已去,后半生更是简默恬淡,托志翀举,寄意琴书。可以说他虽然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但在文化艺术领域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本文原创作者:史说新传,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鼓琴,不问外事明朝第一代宁王朱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