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喧嚣里,总是渴望一处宁静。在古镇越来越商业化的如今,去寻求原汁原味的古镇,安放自己实属难得。在离上海市区60公里有一处地方,叫枫泾镇,素有吴越名镇的美名。踩着青石板路,跟着小布一起走进这份属于江南的记忆。
吴根越角源远流长
江南古镇的兴盛大多始于南宋。当时宋室南渡后,中国的经济、政治重心南移,今上海地区与江南大多数地区一样,稍有规模的传统建筑从此时起开始建设起来,官衙民居、茶馆酒肆、匠铺作坊、寺院文庙、舞榭楼台、街道沟渠、津桥城池逐渐出现,不断增添。元代松江府和上海县的建置,促进了上海地区市镇建设的发展。枫泾的兴起也是在这段时期。
何
为
江
南
注释
由于其所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语境下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历史脉络来看,“江南”由最初的自然区域名称(《左传》宣公十二年,即公元前年中就已出现“江南”的提法),到后来的多重文化符号,其标示的地理空间和人文意蕴是因时而异、不断变化的。大致说来,目前基本上分三个层次:一是所谓“大江南”,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包括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四川、重庆部分地区);二是所谓“中江南”,主要指长江下游地区;三是所谓“小江南”,主要指以太湖流域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而现今大多数语境和认知中都是指“小江南”。
南朝,现今枫泾地区已有村落形成。南朝梁天监元年(年)南栅建仁济道院,唐太和年间(~年)建妙常庵,附近形成聚落,并逐步形成集市。元至元十三年(年)建白牛镇。
《绍熙云间志》记:“海东院在白牛市。”《舆地纪胜》两浙西路嘉兴府白牛村词条记载:“白牛村在华亭,陈令举弃官居之,号白牛居士。”《读史方舆纪要》松江府华亭县娄县朱泾镇词条记载:“泖桥西十八里即风泾镇,一名白牛市。”《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松江府风泾镇词条记载:“在娄县西南五十四里。旧置风泾驿于此,一名白牛市。”
吴越显德元年(公元年)现今上海及周边地图,图中标注“白牛市”位置来源:《上海历史地图集》周振鹤主编
宋、元时期枫泾镇(白牛市)示意图来源:《枫泾镇志》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五百六十卷嘉兴府中有关枫泾镇和陈舜俞的内容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五百六十卷嘉兴府中有关风泾镇的内容
也有资料记载“令举(陈舜俞的号),宋庆历进士,苏轼称其才学。隐居后跨白牛代步,因以为号,所居之村亦被称为白牛村。后人仰其清风,称其地为清风泾。后简称为风泾。”(《金山县地名志》)
上海著名画家叶雄作品——“陈舜俞居士高风留图”
枫泾镇历史上长期南北分治,一条市河将镇区为南、北两半,事实上成为划分吴越的界河。故此枫泾镇也有了“吴根越角”之誉。很长一段时期,南镇要比北镇繁荣,处理枫泾行政事务的白牛务就设在南镇。沈蓉城的《枫溪竹枝词》所描述的繁荣市景,历史上的名宅、名园、名桥、名胜,大部分在南镇地域。
枫泾镇确定实行南北分治,始于明宣德五年(年)。当年建立嘉善县,为明晰县域行政区划,就以“玉虚观”北侧的东西市河为界,北面归华亭县(属江苏松江府);南面归嘉善县奉贤乡(属浙江嘉兴府),这条市河便成“界河”。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南、北镇之称,但是没有明确的界限。以界河分出南北之后,北镇逐渐兴盛起来,商业和人口也慢慢向北镇转移。到清代中后期,北镇商业繁盛、人口兴旺,已可与南镇相媲美。
元至顺元年(年)地图,“风泾”的位置在两个行政区划的交接处来源:《上海历史地图集》周振鹤主编
清代枫泾南北镇示意图
清朝顺治十三年(年),析华亭县的西南境建立娄县,北镇属于松江府娄县风泾乡,南镇不变。仍然以界河为南北分界。清乾隆六年(年),南镇设主簿署,管理奉贤乡。清宣统二年(年)南北镇各设自治公所,辖区不变。一直到年3月19日,南镇并入北镇,枫泾镇才结束漫长的分治历史。一条蜿蜒的吴越界河,成为枫泾变迁的历史见证。遗憾的是,由于城镇建设的需要,界河在年被填没了,界河桥也被拆除。
现今枫泾镇界河边的“吴越界记碑”
20世纪90年代初绘制的枫泾镇区图来源:《枫泾镇志》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年3月,南北镇合并,归属松江县。年撤区,成为松江县直辖镇。年10月划归金山县(年5月12日金山县撤销,设立金山区),年12月10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枫泾镇和枫围乡建制,合并改建为枫泾镇。年3月,枫泾镇、兴塔镇撤二建一为枫泾镇。
枫泾镇历史上所修旧志两种
水陆门户商贾云集
地处吴越通衢要地的枫泾,依靠其独特的交通优势,成为上海市西南交通及商业门户。
枫泾镇河道稠密,水路交通十分便利,镇境内有面杖港、秀州塘、枫泾塘、潮里泾、步石塘、范塘等骨干河道及余条镇、乡级大小河流。骨干河道分别与大运河、黄浦江、太湖相通,船队可直通上海、苏州、嘉兴、杭州等大中城市。
年3月22日《申报》一则有关官员赴任的消息,其中提到夜宿枫泾暂歇的细节
年4月2日《申报》有关邮路的消息,其中有枫泾等地航船通邮的细节
《上海县续志》年卷卷首舆图中标注的枫泾(风泾)位置及周边水系
枫泾镇作为上海西南陆上交通的门户,年建成的沪杭铁路已在枫泾设二等站。年建成的松枫、嘉枫公路在镇东南与沪杭铁路相交。年之后,公路网络日臻完善。年,朱枫公路在镇境西侧建成通车。
20世纪10年代拍摄的沪杭铁路枫泾站
年沪杭甬铁路票价及里程,其中有关于枫泾站的信息来源:《上海指南》年版商务印书馆
年,春暖花开。一列动车从开满油菜花的金山枫泾田野驰过庄毅摄
枫泾作为吴越交界、沪浙接壤的要冲,历史上一直为金山、嘉善、平湖、松江、青浦五县通道和物资交流中心。元代设“白牛务”,为“酒课”“税课”机构,当时全镇已有商铺两百余家。
明洪武间改为课税局,商贾汇集,市场兴旺,为华亭县西部、嘉善县东部繁华之地。明清时,松江府是全国棉纺织业基地,而枫泾镇又是松江府棉纺织业中心之一。当时枫泾商业主要集中在南镇钧桥(今嘉善县枫南乡)至界河桥一带约米长街面,商铺与民宅鳞次栉比,有布庄上百家。清代顾公燮《消夏闲记摘钞》(卷中)写道“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
清代顾公燮《消夏闲记摘钞》(卷中)有关朱泾枫泾布业的记载
同时以棉纺织业为中心,带动了百业兴旺。当时有南北杂货、果品、银楼、典当、百货、茶馆、饭店等多家。枫泾土布一度销往东南沿海各省及南洋诸地,素有“收不尽魏塘(嘉善县治)纱,买不完枫泾布”之誉。
起源于咸丰年间的丁义兴的“枫泾丁蹄”、夏隆顺的“天香豆腐干”、戚协兴的“状元糕”,也是名闻遐迩的枫泾特产。清末民初,洋货充斥市场。枫泾历四百余年盛销不衰的土布交易,受洋布冲击而衰落;随之而起的典当、牙行、商业作坊、米麸业取代衰落的土布业。
年6月16日《申报》一则有关枫泾丁蹄获奖的报道
年,松枫、善枫公路的相继筑成,以及原有的沪杭铁路和20多条水路航线,与大中城市的经济联系进一步频繁,成为金山、嘉善、平湖、松江、青浦五县边沿地区和20多个乡镇贸易的经济中心。其时,麸皮业尤为突出,有米麸行70余家,年收糙米40万石,年销麸皮70万担以上,成为枫泾商业的巨擘。
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上海枫泾商城外景
进入新世纪,枫泾工业形成以新能源及通用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及服装机械、黄酒酿造为主的“四大主导”品牌,农业、商贸、金融、旅游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著名的特产枫泾丁蹄、状元糕、天香豆腐干和金枫黄酒被誉为“枫泾四宝”,畅销市场。
人文荟萃底蕴深厚
枫泾的教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也使得枫泾人才辈出,宋、明、清有进士53人、文武举人人。宋有名士陈舜俞、明医院御医的陈以诚,清有状元蔡以台及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谢墉。近代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外科医生陶艺生。还有被誉为“围棋国手”的顾水如。当代有中国画院终身院长程十发等。
枫泾镇青枫街34、35、36号蔡以台祖屋
“水乡婚典”已成为枫泾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王鹤春摄
金山农民作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至新世纪,农民画作者有近百人。枫泾是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有数十位农民画家常年作画,取得累累硕果,名扬海内外。
年拍摄的金山农民画村张锁庆摄
古桥楼榭美不胜收
河道是江南的血脉,而桥梁则是她们的灵魂。
枫泾镇区范围内桥梁众多,早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说。清末,有桥52座,其中石拱桥10座,排列石桥12座,石搁平板桥17座,木桥13座。属元代建1座,明代建12座。这些闪烁着中国古代造桥工匠智慧的大小桥梁,几百年来为枫泾及周边地区的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给古镇枫泾增添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枫泾古镇航拍张锁庆摄
“枫泾三桥”——清风桥、竹行桥、北丰桥同框庄毅摄
致和桥近影来源:金山区博物馆
致和桥,东西跨镇南市河。年建,故名致和桥。为单孔石拱桥,造型古朴雄伟,结构牢固。明初,桥西堍建玉虚观(俗称为圣堂),后人遂称圣堂桥。年,顾文昺重修东桥堍,以后历代多次维修加固,经历多年,风采依旧,是镇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并在继续使用的古石拱桥。此外镇上还有跻云桥(南丰桥)、瑞虹桥(虹桥)、通津桥(北丰桥)、庆云桥(晏公桥)、秀兴桥(隆昌桥)、来源桥(米筛桥)、宝源桥(义丰桥)、惠安桥(北寺桥)等明、清代古桥。
除了古桥,枫泾还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目前枫泾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5处),分别为:生产街—号,建于年的“枫泾消防东区火政会旧址及枫泾消防纪念塔”;和平街85号,建于清代、民国和解放后不同历史时期的组合建筑体,现已辟为“枫围人民公社旧址”;新街36号,建于清代的“朱学范故居”以及位于枫泾公墓内的“朱学范墓”。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分别为:枫泾公墓内的陆龙飞烈士墓;友好街下塘73号“顾水如故居”;南大街、、号“袁世钊故居”;和平街号“程十发故居”以及致和桥。
“枫围人民公社旧址”外景来源:金山区博物馆
海慧寺井近影
资料:市地方志办公室
方志上海编辑:张添翼、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