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527/6285098.html----以上广告----云南自古就有“金属王国”之称,境内各民族常以金、银、铜、锡等为原料,制作各种金属工艺品。云南各族人民尤其喜爱银饰品,认为白银象征着纯洁、具有驱邪避毒作用,同时还是权力、财富的象征。因此,人们喜欢把银制成各种饰物戴在身上,也喜欢使用白银制作的各种用具。云南各地银器工艺水平十分高超,滇西永胜还在银制品上覆盖各色珐琅,使其既有白银的高贵又有珠宝的光辉,不愧为银器制作工艺中的一株奇葩。珐琅又称佛郎、法蓝,英文名叫“enamel”,原是一种用在珠宝和钟表上的装饰物,因其最早出现在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所以人们用此音译来称呼这种工艺。《新纂云南通志》“工业考”记载:“永北厅(今永胜县)之珐琅银器,自来擅长,清代以前,妇女首饰以金银珠翠四者制成,翠者如翠鸟之羽毛也。永北厅制珐琅杯碟,华艳夺目,与直省(北京)所出无异。”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始创于元代,成熟于明清,盛行于民国,迄今已有多年历史,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与云南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珐琅是指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原料烧成的物质,也可指称覆盖有珐琅色料的制品。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珐琅”。珐琅另外一个熟悉的名字叫景泰蓝。不过,和北京景泰蓝不同的是,永胜珐琅器为银胎,北京景泰蓝为铜胎。而且,即使是目前最被人们熟知的景泰蓝,其工艺和技术的源头也在云南。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导游基础知识》中称:“北京景泰蓝是驰名中外的工艺美术品之一,13世纪由云南传到北京,盛于明朝景泰年间,又多用宝石蓝、孔雀蓝等蓝色珐琅釉料,因此称之为景泰蓝。”意大利工匠发明的珐琅工艺,随着13世纪初蒙古西征而传入中国。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奔袭南宋后方,兵分三路自北而来,革囊渡江攻取大理。忽必烈亲率中路军,在今宁蒗县与玉龙县奉科、宝山之间多个地点渡江,还有一部分则从永胜县与大理宾川县之间渡江。《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记载:“元以兵自北来,首捷此土,故名北胜。”元朝不仅在今永胜设置北胜州(府),还在驻军之地设置永宁州,“永北”“永胜”之名均源于此。元军平定大理国后,大部分返回北方,留下少部分戍守要地,随后还在云南实行军屯。《元史·兵志三》记载:“梁千户翼军屯,……以汉军一千人置立屯田。”清代王学俭撰题清水驿《黄氏墓志》称:“元世祖革囊渡江,开辟吾郡,屯田于邑。黄氏实出蒙古,由元及今,已六百年矣。”由此可见,元代永胜已开始有外来人口实施屯田实边,其中不乏汉族“军匠”定居,并在民间传承珐琅银器技艺。到了明清时期,永胜珐琅银器已销往缅甸、印度等地。元朝至元年间,朝廷在云南行省“各路设人匠提卒司”,管理全省地方手工业。为了路、府、州的手工业发展,元朝还从军中抽调一些“军匠”,并规定手工业者不得转业,“匠户”世袭生产手工艺品,其中也成就了丽江路北胜州(府)的珐琅银器技艺。如前所说,景泰蓝是元朝后期才从云南传到北京,兴盛于明朝景泰年间,又多用蓝色珐琅釉料,因而得名。如此说来,永胜珐琅银器应称“云南至元蓝”,因它早自元朝至元年间就在云南流传了。真可谓:南有至元蓝,北有景泰蓝,同为中华传统工艺瑰宝!明朝洪武年间,大量内地军屯汉人定居永胜,进一步带来中原传统手工技艺,使永胜珐琅银器工艺更加成熟。永胜珐琅银器在继承传统珐琅工艺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云南少数民族银器制作中的“掐丝”技法,因而创造了具有我国独特民族风格的新工艺——银胎掐丝珐琅。在色彩上,永胜珐琅银器以青蓝、朱砂为主,配上适量黄、绿、白、赭石等色,多用于制作首饰和生活用品,具有色彩艳丽、光泽鲜亮的艺术特征。而景泰蓝则称铜胎掐丝珐琅,因为铜料与表面珐琅容易结合,铜料价格也相对容易接受,因此铜胎珐琅最为广泛。北京景泰蓝多用于制作炉、鼎、瓶等装饰器皿,具有浑厚凝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征。民族工艺的加工和制作,需要一定的工具和原料。永胜珐琅银器制作的工具和原料,主要有模具、铁砧、锤子、焊枪、车床、钢板、铁盒、珐琅原料、梅子水或稀硫酸、手拉风箱等。永胜金属工艺美术师们,就是用这些简单、粗糙、自制的工具,打造出精美的珐琅银器,体现着精彩的艺术人生。银锭要加工成珐琅银器,须经过粗加工和精加工,要有熔料、制坯、拉丝、掐丝、点蓝、酸洗、烧蓝、打磨和抛光等步骤才能完成。其中,掐丝和点蓝最为费工,而烧蓝工序最为考究。金属工艺美术师先要拉制银丝,丝线最初是完全靠手工敲制,后来根据纯银延展性强的特点,可把敲打到一定程度的银丝细头放进钢板上的眼孔,用钳子夹住,靠人工拉出各种直径的银丝线,一般要拉到1毫米左右粗细才能使用。银丝线拉好以后,接着就是更精细的掐丝。掐丝也叫掐花,珐琅工匠拿起头发丝一样细的银丝,用镊子把银丝弯曲成花瓣、叶子等设计好的花纹图案。掐丝耗费工时量很大,一套珐琅酒具30天左右才能完成,而仅掐丝这道工序就需十天半月。金属工艺美术师在银胎上掐出图案的轮廓,并沿银丝线点上焊药,用火烧或焊枪焊牢固之后,再把器物放入“梅子水”中煮洗干净,接着就是更精细的点蓝了。点蓝就是上珐琅,先将块状的珐琅原料敲成碎粒,渗入带酸性的水研细成糊状,再把各色珐琅按设计施填在花纹框架内外。点蓝使用的水极其讲究,只有用带酸性的水制作的珐琅银器,才会色泽光洁明亮。过去,永胜城西的“南阳井”和城东的“柏枝井”,对制作珐琅银器有很奇妙的功用。工艺美术师将上珐琅后的半成品装进铁盒内,早先是放在木炭火上,用手拉风箱慢慢升温烘烤烧结。烧制珐琅银器的温度,要在℃至℃之间,方使珐琅与银胎完美结合。因此,烧制珐琅彩这道工序非常考究,经验丰富的工匠能够看准时机,将其适时放入和取出炉火中。炉火高于℃时,金属会起热反应,白银可能会熔化,所以必须非常小心,保持一个限度。最后打磨抛光出来的珐琅银器,具有宝石般的质感,而且能够历久如新,闪透华贵雍容之美。永胜珐琅银器制作纯属手工技艺,即使今天也没有机器可以替代。每只珐琅器的表面,需要经过许多次谨小慎微的反复填色、烧制,经历极高的损毁风险,才能成为色彩绚丽的珐琅制品,甚至呈现出半透明、渐变色等各种曼妙形态。整个珐琅银器工艺流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哪怕是出现最微小的瑕疵,都会导致前功尽弃。这门手艺代表了热情和工艺,金属工艺美术师精美的设计、精妙的技巧,令每件工艺品活现独一无二的魅力。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县城永北镇和“近屯”三川镇的汉族聚居区。早在明清时期,永胜珐琅银器就已销往缅甸、印度等地。民国时期,仅永胜县城东南西北四街,就有十几户人家制作珐琅银器。其中,西街张文峰打破家传模式,开办珐琅银器工场,招收徒弟多达30余人,制作成套珐琅银器餐具,销往大理、昆明等地,远销英、法等国。然而,珐琅银器工艺复杂,加之成本相对较高,以及家传为主等原因,目前永胜掌握此项技艺的人不多,比较著名的有谭志平、唐建安、过鹏儒等人。他们从小就在工艺制作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地接受着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逐步成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的后起之秀。谭志平谭志平年出生于永胜县三川镇金官街银匠世家,14岁时师从手艺不凡的伯父谭继成学艺,逐步掌握了银制品与珐琅彩完美结合的技艺,成为“谭记银匠”第四代传人。他对全珐琅、局部珐琅、纯银制作工艺进行改良,创新打制了多形百家锁、银菩萨、龙头壶、凤头壶、牡丹花壶、新式酒具、手镯耳饰等多个品种,畅销丽江、大理、昆明等地,远销缅甸、印度等国。他于7年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被丽江市委、*府授予“丽江技能大师”称号,年被云南省人社厅等认定为“云岭技能大师”和“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年被云南省工艺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近年来,谭志平成立了云南百年谭氏珐琅银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到国内外参展、讲学、开网店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动永胜珐琅银器“走出去”,让有数百年历史的珐琅工艺焕发出勃勃生机。唐建安唐建安年出生于永胜县永北镇银匠世家,16岁时师从祖父唐家华、父亲唐庆雄学艺,逐步掌握了制坯、拼形、掐丝、焊接、点蓝、烧制等工艺流程,尤其是跟祖父学到了掐丝镶花珐琅手艺,成为“唐记珐琅”第五代传人。他于年被授予“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称号,年被列为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被丽江市委、*府授予“丽江技能大师”称号,年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作为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的唐建安,创建了丽江永胜唐银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昆明唐银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技师名匠工作室,并成为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华夏专科学校等的教学实习基地。唐建安表示,“一定要通过不断学习、钻研和创新,努力把永胜珐琅银器技艺发扬光大,把这多元文化交融的手工艺品打造成为云南边屯文化的一朵奇葩”。永胜珐琅银器亮相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丽江永胜珐琅银器技艺传承人及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的唐建安,应邀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过鹏儒过鹏儒年出生于永胜县三川镇顶官村,20世纪90年代初在丽江从事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开发,见识了永胜珐琅银器的宝贵价值,于是潜心研习珐琅银器制作技艺,并于年3月发起成立了丽江云天工珐琅彩银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为云南省首家专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珐琅银器开发、生产、加工、批发、销售和文化传播的企业,先后开发出珐琅彩银6大系列多个品种,注册了“云天工”“七彩瑰宝”等商标品牌,产品远销缅甸、印度、英国、法国等地。过鹏儒董事长先后荣获了“中国民族金属艺术大师”和“云南省第六届青年创业省长奖”等称号和奖励,并被遴选为“年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领军人物”和“年丽江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年9月,过鹏儒被云南省工艺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近年来,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艺设计融入东巴文化等民族文化元素,提高了珐琅银器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获得了“中国银器行业十大品牌”和“中国自主创新产品”等荣誉。作为丽江市*协委员、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的过鹏儒,满怀信心地说:“珐琅彩银制作技艺现已濒临失传,保护并传承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她进一步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让珐琅彩银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让这古老的工艺张开翅膀去翱翔,已经不再遥远。”目前,永胜珐琅银器主要有首饰、酒具、茶具、餐具、摆件等系列产品,其中又以珐琅银器首饰品种最多。在珠宝市场需求日益丰富的今天,传统的贵金属、宝石首饰已经不能满足一些追求个性化人士的需求。自古以来,永胜珐琅银器工艺与首饰制作相结合,制成的掐丝珐琅首饰与白银线配合得别有韵味,其装饰效果不亚于宝石首饰,且很适合当今时尚服装的色彩搭配,令人爱不释手。永胜珐琅银器投放市场,不仅能弘扬珐琅传统工艺,更能丰富我国首饰品种,增强中国珠宝市场竞争力。作者简介何守伦,云南丽江永胜县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丽江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系教授、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丽江旅游研究所所长、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永胜方言志》《华坪方言志》《丽江导游辞》《丽江旅游风情》《解秘他留文化》《读懂云南》等书,获得云南高校教学名师、首届云南教育功勋奖、丽江宣传文化突出贡献奖等称号和奖励。作者:何守伦平台编辑:华子审核:熊锦江图片由作者何守伦提供视频由谭志平、唐建安、过鹏儒提供
永胜今日信息(实时更新)
戳阅读原文,找、发永胜信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