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在明末清初的辽东地区,努尔哈赤无疑是“军神”一般的存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将让原本并不强势的建州女真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不仅完成了女真各部落的统一,更是在与大明王朝的抗衡中占据了上风,堪称一代少数民族“枭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无往不利的人物,也有着令他紧张和畏惧的狠角色。这个人不是令努尔哈赤遗憾终身的袁崇焕,不是被誉为他“天才对手”的孙承宗,而是在努尔哈赤看来如师如父般的李成梁。
实际上不仅仅是努尔哈赤,李成梁守辽期间所采取的一些列高压控制和分化瓦解的*策,让包括女真人、蒙古人在内的众多少数民族部落对其非常忌惮。即便是强如努尔哈赤,也是等到李成梁在明万历四十三年(年)去世数月之后,他也才敢正式揭竿而起,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年),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汗国与明朝分庭抗争,可以说是给足了李成梁“面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成梁的功绩与声望在给他才来财富、荣誉、地位的同时,他的儿子们也蒙荫受到了明朝朝廷的封赏,在军界担任要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虎父”都无“犬子”,更不会因为父亲是“英雄”儿子必然就会是“好汉”,李成梁亦是如此。李成梁的儿子中,就有这么一位,不仅没能为李氏家族增光添彩,光耀门庭,更是用一次次的荒诞不羁的表现,将自己推向了深渊,同时带给大明王朝以及整个辽东战局无法挽回的损失。
他就是李如桢,李成梁的第三子,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徒有“将门之后”的虚名,所言所行却只能用“坑爹”来形容,最终成为了一代“虎父犬子”的典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爸李成梁,谁敢比我强。”
早年的李如桢,受到父亲李成梁功劳的影响,出任指挥使,官至右都督,职责就是掌管着锦衣卫和南、北镇抚司。
熟悉明朝*治制度的朋友,都是知道锦衣卫的厉害,特别是一部《大明王朝》,将锦衣卫的残酷体现的淋淋尽致,而明朝的官员们对锦衣卫更是“谈虎色变”。
这样一位掌管锦衣卫的官员,必然是无人敢惹的。再加上李成梁当时的声望太高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哪怕是邻国的朝鲜,对于李成梁都是非常的倚重和尊敬,这也无形中让此时处在京城之中的李如桢成为了朝中官员巴结、讨好李成梁的必经之路,因而大量的官员向李如桢进行贿赂,使得李如桢一直都是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
与此同时,普通的富家子弟的日子已经不能满足李如桢,于是一次聚众宴饮,酒足饭饱后,他竟然带人在京城中鸣枪放炮,震动了大内,而他也因为李成梁的关系,没有收到弹劾、没有受到斥责,有的仅仅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惩罚,这也就更让李如桢变得有恃无恐起来。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如桢的性格上也就愈发的飞扬跋扈,目中无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辽东战局动荡,李如桢奉命守“家”。
明万历四十七年(年),明军在“萨尔浒大战”中惨败,明朝大量士兵战死,而更为致命的是,众多优秀的武将也在战斗中牺牲,实际上,这才是明朝最大的损失。而在“萨尔浒大战”后,努尔哈赤又将目光盯在了开原和铁岭,这两座军事重镇上,夺下了开原、铁岭,就意味着打开了沈阳、辽阳的北大门,可以直逼明朝在辽东统治的中心地带。
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如桢被推上了战争前线,奉命镇守铁岭。
在辽东战事节节败退,大量军队统帅或阵亡、或下狱、或问斩的情况下,选择李如桢前往辽东,看似是最佳选择,但实际上,确实是一种“无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方面,朝廷更多的希望李如桢起到“狐假虎威”的效果。
“辽人谓李氏世镇辽东,边人惮服,非再用李氏不可。”
李成梁在辽东的名气太大了,并且前文中也曾说过,不管是蒙古、女真诸部,乃至邻国朝鲜,都对李成梁有着极强的敬畏之心,因而他们也希望当“奴酋”看到李如桢,就如同看到李成梁一样,不敢再图悖逆之事,乖乖的服从大明王朝的管理。
另一方面,朝廷也是希望李如桢用守“家”的心态,拱卫铁岭。
李如桢,本身就是铁岭人。铁岭不仅有李如桢一家的祖坟、祖宅、祖庙等,他的父亲李成梁也基本都将产业置办在了他们的老家铁岭。所以即便是为了守住家族的荣耀与产业,李如桢也会拼死抵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朝廷这样想法与安排完完全全是一厢情愿,事实上根本无法实现。
尽管李成梁的名气与威慑力非常之强,但是此时,距离李成梁去世已经过去了多年,而就在几个月之前,后金军队刚刚夺下抚顺、清河,又在“萨尔浒大战”中打得明军是大败亏输,明朝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威慑力。
更不用说李如桢的二哥李如柏在“萨尔浒大战”中不战自退,自己现在处于免职议罪的状态,并且他也已经是将李成梁的老脸快丢光了,“李成梁之子”不仅起不到任何的威慑作用,反而成为了彻头彻尾的笑话。再看看在此前明朝与后金之间战斗时统帅明君的将领,杜松、刘铤甚至包括临阵脱逃的李如柏,都是参加过“万历三大征”的,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不一样吞下了战败的苦果,更不用说从未上过战场的李如桢了。
这一点从《明史》对他的评价中就可见一斑:
“如桢虽将家子,然未历行阵,不知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来说说让李如桢用守家业的态度来守国土,更是成为了无稽之谈,因为此时的铁岭对于李如桢来说,已经是无“业”可守了。
不同于李如桢一直在北京当官,李如柏的一生除了征朝鲜外,几乎一直没有离开过辽东,因而他不仅袭承了李成梁在铁岭的产业,更是几乎将自己所有的产业全部置办了铁岭,包括铁岭的官员、士绅、富户们,也都与李如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伴随着“萨尔浒大战”的失败,李如柏被送往北京罢官问罪。而对于李如柏来说,这并不像一次“请罪”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搬家”的过程,他将铁岭几乎又有能够搬走的财物全部搬走,就连平时与他关系密切的大户人家也纷纷居家迁到关内。经过如此一遭,此时的铁岭城不仅是民生凋敝、百业萧条,更是人心浮动、逃亡不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在见到此情此景后,过惯了纸醉金迷生活的李如桢无论如何不愿意继续在铁岭呆下去了,在未经请示的情况下,擅自回到了沈阳。此时的蓟辽督师便是导致“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的罪魁祸首——杨镐,他也并不想更是不敢得罪李如桢,于是只能“借坡下驴”的将李如桢安排在了沈阳驻防,并且要他积极协防铁岭。
就这样,李如桢继续在沈阳过着他那潇洒快乐的日子,全然不顾铁岭安危,于是这就给铁岭之战的惨败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图片来源于网络)
铁岭惨败,李如桢难辞其咎。
实际上,早在朝廷刚刚任命李如桢前往辽东,镇守铁岭的时候,就发生过一件非常的不愉快的事情。
“如桢藉父兄势,又自以锦衣近臣,不肯居人下。未出关,即遣使与总督汪可受讲钧礼,朝议哗然,嘉善亦特疏言之。如桢始怏怏去。”
在接到任命后,李如桢马上派人与正在山海关的蓟辽总督汪可受交涉询问,李如桢见到了汪可受之后到底应该是谁给谁来行礼。
在此之前,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李如桢的大哥李如松身上。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长子,他完全称得上是“将门虎子”,能力、实力比起他的其他弟弟们,确实要强出不少,特别是他在“万历三大征”中,一个人就指挥了征宁夏和一征朝鲜两次大战,被誉为了明军中的栋梁之才。
然而,年轻气盛的李如松也在其光辉的军旅生涯中,也留下过这么不光彩的一笔,那就是要求当时的蓟辽督师向他跪拜请安。或许是处于对文官地位高于武官这种体制的挑战,也或许是仗着万历皇帝对他的倚重进而有恃无恐,李如松如此桀骜不驯的举动还是遭受了不少非议。
而对于李如桢而言,他没有学会自己哥哥一身军事本领与指挥才能,学起这种飞扬跋扈的事情来倒是非常的快。当此事传到朝廷,朝野上下也是一片哗然,不得已朝廷是好说歹说,才将李如桢送出了山海关。之后便是前文中说到的,李如桢拒守铁岭,只愿待在沈阳的事情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就在李如桢对于铁岭趋之若鹜的时候,努尔哈赤却对铁岭是势在必得。
明万历四十七年(年)七月二十四日,就在努尔哈赤攻陷开原城仅仅一个月之后,便率兵向铁岭杀来。
铁岭游击将军李克泰马上派人将后金攻打铁岭的消息报送给正在沈阳的李如桢。然而李如桢面对后金八旗铁骑,选择了畏敌龟缩沈阳,没有第一时间派兵增援,以至于贻误了最佳战机。
铁岭之战结束后,山东巡按御史陈王庭在参劾李如桢奏折中就曾指出:
“据七月二十四日酉时,署铁岭游击李克泰以虏入三岔儿堡,紧急夷情飞报李如桢矣。闻虏距边只十四五里,设使亲提一旅,衔枚疾趋,一夜可度铁岭。虏闻援至,自不得不解铁岭之围,何乃缩朒观望,延至二十五日申时,方抵新兴铺,俟贺镇守兵至方才合营,而铁岭于是日辰时陷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实上,如果李如桢真的能够在收到努尔哈赤攻打铁岭的消息的时候,第一时间带兵增援,铁岭之战的结局最终如何,真的是尚未可知。
由于努尔哈赤此前在攻克开原后的屠城行为,激发了铁岭全程将士与百姓的抵抗热情,此时的铁岭可谓是全民皆兵,努尔哈赤的攻城行动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如果不是参将丁碧卖主求荣,投降了后金,其作为内应打开了城门,努尔哈赤攻占铁岭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加惨烈。
而最为可气的是,就在铁岭全城正在抵抗努尔哈赤的时候,李如桢则完全选择了坐视不理,之后害怕舆论的压力,才勉强带兵救援。然而此时的铁岭城早就已经被努尔哈赤所攻陷,游击李克泰、喻成名战死,城内外战死将士、军民近万人,“一城皆忠义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时,李如桢的“滑稽演出”仍没有结束。
努尔哈赤得到情报,此时的李如桢距离铁岭城25里,已经夺城的他希望扩大战果,再来一个打援以击溃李如桢的援军。
可是,努尔哈赤的部队刚刚列队布阵,李如桢则带着手下撒腿就跑,那句明朝辽兵擅长脚力,后金骑兵都追不上,在他的部队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更加令人发指的是,李如桢竟然命人割下具后金士兵的首级,带回沈阳冒功请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到沈阳后的李如桢一如既往,在他看来这次和之前一样,必然会看在他老爸李成梁的面子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李如桢错了。
在数次败于努尔哈赤,致使辽东大片领土沦陷,明朝的朝廷终于明白,“志大才疏”的杨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将杨镐拿下问罪。
接替杨镐出任辽东经略的便是大名鼎鼎的熊廷弼,熊廷弼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李如桢,这样一个完全不懂军事的纨绔子弟给撵走,与此同时,朝中弹劾李如桢的奏折如雪片一般,李如桢的*治生命也就此走到了尽头。
不过李如桢还是因为李成梁的功劳,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自万历年间被关进了牢房,经历了泰昌、天启两代帝王,最终在崇祯皇帝登基后,被发配充军,直至去世,一代“虎父犬子”以这样简单而又平庸的方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顾明亡清兴的历史,李成梁及其几个儿子,在这其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说这一家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李成梁。对于努尔哈赤和他的建州女真,李成梁并没有采取如同对待女真其他部落时所用到的分化瓦解、势力均衡的策略,他包庇、纵容甚至是坐视建州女真不断强大,甚至把努尔哈赤当做一个“忠于自己的乖宝宝”,被努尔哈赤不断奉上的财物所迷惑,最终使其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其次是他的长子李如松。李如松是明朝末年难得的名将,作战英勇,指挥得当,战绩卓著。如果不是因为在万历二十六年(年)征讨蒙古部落的过程中,率兵冒进以致身陷重围、力战而亡,由李如松指挥的“萨尔浒大战”则必然也会是另一番结局,明朝与后金在辽东的攻守局势也不会就此发生逆转。
再次就是为努尔哈赤接连送上“神助攻”的李如柏和李如桢兄弟二人。前者在“萨尔浒大战”中畏敌怯阵、不战自退,为明军的全线溃败负有重要责任;后者则是见死不救,坐视铁岭丢失,致使辽沈门户洞开,为辽东战局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明末辽东崩盘的“锅”也不能简简单单的甩给李成梁一家,整个大明王朝的腐败腐朽且*争不断的官场才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从杨镐开始,朝廷在辽东的用人策略上犯了一些列的错误,要么是完全不懂军事的袁应泰、王在晋等人,要么是不愿杀敌只求自保的高第、李如桢等人,要么就是只想着权力和内部斗争的王化贞等人,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真正想要稳定辽东局势进而光复辽东的明朝官员,诸如熊廷弼、孙承宗以及袁崇焕等人,无一例外的不是受到了打击和排挤,最终的结果也是非常的凄凉。就这样,辽东,本应是明朝和后金凭借军事实力角逐的战场,但是由于过多的*治因素的牵扯,使得明朝一而再而三的丧失掉主动权,直至王朝的覆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如桢,不是第一个被明朝朝廷的自以为是所错误任用的官员,而他也不是最后一个,只不过他用自己在铁岭之战中荒诞与拙劣的表现,来证明了大明王朝的用人错误,证明了自己的“将门之后”的殊荣纯属浪得虚名,而代价却是铁岭数万军民的生命以及辽东战局的恶化,不免让人感到唏嘘。与此同时,也要为李成梁感到的深深的遗憾和悲哀,或许正如《明史·李成梁传》那句话:
“‘将门有将’,诸人得无愧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