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震天下的六扇门锦衣卫东厂西厂内 [复制链接]

1#

明朝的六扇门、锦衣卫、东厂、西厂,大名鼎鼎。另外还有个大内行厂,鲜为人知。

它们充满恐怖、神秘色彩,让很多人雾里看花,甚至很多人迷醉于他们威严、华美的服饰,以及传说中高深莫测的武功。

今天我们就剑挑它们的面纱,明明白白地说一下它们的关系和区别。

01六扇门

明代有三个中央司法机关(即“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掌管司法、刑狱事务。

我国自古就重视法制,因而“三法司”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

秦代《商君书·定分》中记载:"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这是中国最早的三法司。

在汉代,“三法司”指廷尉、御史中丞、司隶校尉这三个机构。

此后历朝历代直至清朝,都专门设立有“三法司”,只是名称有差异。

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形制规定,官署衙门须坐北面南,外墙唯一的出入口,是位于中轴线正南方位的大门。

而且,大门都只能是三开间(两根柱子之间的横向空间为一间),每间各安装两扇黑漆门扇,三开间则共有六扇门。

因而三法司衙门也就合称"六扇门"。其实"六扇门"也是州县衙门的俗称。也即"六扇门"并非明朝独有。

在明代,除了三法司衙门之外,还有锦衣卫、东厂、西厂、大内行厂也承担司法职能,合称“厂卫”。这是明朝的特例。

“厂卫”独立并凌驾于三法司之外,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执掌"诏狱"(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案狱),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主要目的是监视、侦查、镇压官吏和百姓。

02锦衣卫

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时的“拱卫司”,主要职责是值守宫门,人数不多。

洪武二年改称为“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因而主要职责是侍卫、传旨、仪仗。

洪武十五年(年),改称“锦衣卫”。明初的军制为“卫”和“所”,“锦衣卫”是亲军卫队,也即御林军,从而成为正规的军事化编制。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的主要目的,是驾驭不法群臣,加强皇权统治。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主要职能也扩充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它除了继续掌管皇帝的仪仗和侍卫事务之外,还掌管诏狱,拥有巡察缉捕的特权。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官阶为正三品,与大理寺卿平级。

锦衣卫下属机构有南、北镇抚司,下设有多个卫所。

锦衣卫有三种著名的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腰佩绣春刀。非常威严、华美、亮眼。

皇帝穿龙袍,蟒服很像龙袍,只是少了一爪。可见皇帝对锦衣卫的恩宠。

锦衣卫可以逮捕包括皇亲国戚在内的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例如朱元璋时期的胡惟庸、蓝玉、郭恒、空印等大案,株连数万人,刑讯、杀人无数,锦衣卫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洪武二十年(年),朱元璋意识到锦衣卫滥用职权,便下令将刑狱职能从锦衣卫的职责中剥离,交还司法机构。

到明成祖时,锦衣卫的刑狱职能得以恢复。此后皇帝一直沿袭。

而且,锦衣卫后来也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例如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中,它就负责收集了日军的大量军情。

锦衣卫的权力几度沉浮。有段时期是“厂卫”中权力最大的,有段时期不得不依附于其它“厂卫”机构。

但是,锦衣卫在明朝是至始至终存在的常设机构,一直延续至南明永历帝时期。因而它也是“厂卫”中最长寿的机构。

在锦衣卫的二百多年历史中,其统领的命运多变,不乏传奇人物。

最风光的是袁彬,受到英宗、宪宗两代皇帝恩宠,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母、妻都诰封为一品夫人,后代世袭锦衣佥事。

03东厂

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用武力登上皇帝宝座,即明成祖永乐皇帝。当时朝野对他的合法性异议纷起。

锦衣卫属于外朝官僚系统,向皇帝报告工作要具疏上奏,或者经过层层禀报才能觐见皇帝。而宦官环侍在皇帝身边,皇帝可以随时随地指派、口头沟通。

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用严刑竣法整顿吏治,并且铸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严防宦官干政。

但是,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朱棣打破明太祖的禁令,重用身边的宦官,专门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任命自己宠信的宦官担任首领。

这成为明朝宦官干政的开端,也为宦官之祸埋下了隐患。

东厂的骨干,起初是从锦衣卫中选拔精干分子组成。

东厂首领的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俗称为东厂掌印太监或者厂公、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东厂设有专门的一套严密机制,设有各级官职及对应的官服。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也即,东厂有权参与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办理的重要案件,而且监视官员们的言行。

东厂初期只负责侦缉、抓人,嫌疑犯交给锦衣卫审讯。到了明末,东厂有了自己的监狱,也就参与审理案件。

另外,东厂还有一项特殊的使命——监视锦衣卫。

成立“东厂”的初衷之一,就是不让锦衣卫垄断皇帝的情报系统。为了权力制衡、集中皇权,皇帝赋予东厂监督锦衣卫人员的特权。

于是,东厂后来居上,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宦官干政严重的时期,锦衣卫统领见了东厂统领得礼让三分,甚至要下跪叩头。

著名太监王振、刘瑾、冯保等人都曾统领东厂。魏忠贤权倾朝野,亲任东厂提督,锦衣卫的都督则是他的干儿子田尔耕,宦官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厂卫”特务更是空前嚣张。

东厂自设立后一直存在,直至明朝灭亡。

04西厂

西厂的成立,有个特殊背景。

成化十二年(年),京城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有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在朝中拥有不少粉丝,进而轻易深入内宫,被锦衣卫发现诛杀。

年轻的宪宗朱见深大为震惊,就想掌握宫外的信息,于是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出宫伺察。汪直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使宪宗十分满意。

由此,第二年(年),宪宗下令成立新的内廷机构--西厂,以汪直为提督。

西厂的骨干仍然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调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倍增,而且权势一度超过了前辈“东厂”。

西厂成立的本来目的,是为皇帝刺探宫外民情。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故意捕风捉影,构陷大案、要案,随意抓捕,严刑逼供。使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于是,内阁大学士商辂等人上疏,历数汪直的十大罪状,要求革除西厂。宪宗被迫撤销成立不到半年的西厂。

然而有奸臣得知宪宗的心思后,很快主动上书大谈西厂存在的意义,建议恢复西厂。

宪宗大喜,就在西厂被撤一个月后下旨恢复。

汪直复出后,变本加厉,严酷地办案,打压政敌,权势极度膨胀,甚至引起了皇帝的警觉。

因而在后来的权力斗争中,汪直落败,西厂也随之再次解散。

约二十年后,武宗在位期间,大太监刘瑾专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得以再次恢复,宦官谷大用者出任西厂提督,权倾一时。

刘瑾倒台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

从此,西厂作为一个短期存在的特务机构,也就从历史上消失。

05大内行厂

明武宗时期,大宦官刘瑾专权,于是设立“大内办事厂”,简称大内行厂、内厂,刘瑾亲自统领。

此前,锦衣卫、东厂、西厂并立,明争暗斗。刘瑾专权时期,“厂卫”的首领都是刘瑾的死党,因而合势,特务遍天下,滥捕重刑,朝野视之如虎狼。

刘瑾倒台被诛后,短暂存在仅约十年的内行厂也被撤销,就从历史上消失。

06小结:

明代皇帝设立“厂卫”的主要目的,是监视、侦查官吏的不法行为,了解民情舆论。这个出发点是好的。

例如“东厂”大堂高悬有大幅岳飞画像,以提醒办案人毋枉毋纵,堂前还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

然而,在实施层面,却逐渐背离了这个初衷。

在遏制官吏腐败、加强皇权统治方面,“厂卫”在建立初期起到了一定的客观效果。

但是后来,尤其是宦官干政,成立东厂、西厂、内厂之后,“厂卫”缺乏权力限制,执法犯法,为了邀功请赏而扩大牵连范围,罗织罪名,刑讯逼供,手段极其残酷,人为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

《明史·刑法志》中就有记载:

"刑法有创自有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未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

“厂卫”肆意侦探官员和民众的生活,以至“家人米盐猥事”等隐私被公开,使得朝野人人自危;越过正规的官僚机构,破坏了司法制度,祸乱朝纲;行为飞扬跋扈,敲诈勒索,谋取私利,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从而对社会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威胁着明王朝统治的稳定。

所以,“厂卫”横行,也是明朝从黑暗、腐败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