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治疗白癜风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574090.html今年的春游计划本来是江南行。在杭州呆了几日,去了灵隐寺,看飞来峰摩崖石刻,去了浙江省博物馆,看在《国家宝藏》里出镜的三件国宝,还去了钱塘江畔,看月轮山上的六和塔。烟雨江南中的木构宋塔,身姿清秀,衬着桃红柳绿,煞是好看。旁边展厅中有对中国古塔的介绍,原来古塔还有这么多种形制。正好有朋友在约清明节寻访辽塔,干脆一路向北,去辽西走廊上看看那些伫立千年的古塔。大地上的沧桑辽塔广济寺塔,辽塔模板我们的第一站,是锦州。锦州城位于辽西走廊东端,南临渤海,大、小凌河由此入海,在水陆交通上它都是一个重要的枢纽。公元十世纪契丹国建立时,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后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汉俘建锦州”,始有锦州之名。辽国的统治者对中原文化非常向往,公元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当时后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来他在此登基,定国号为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辽朝都吸收了许多汉文化元素,宗教也从原来的萨满教改信佛教。全盛时期的辽国疆域内,寺院众多,佛塔林立,逐渐发展成佛教文化重心,到辽朝晚期更是“僧侣、佛寺之数冠北方”。公元年,临海节度使耶律庶忠受辽兴宗的皇后萧垯里派遣,出使北宋。宋仁宗皇后以黑、白、赤三色舍利相赠。公元年,继位的辽道宗耶律洪基特地为皇太后修建了广济寺塔,用以供奉三色舍利。广济寺塔全景本文图均由刀哥摄我们在辽西地区实地看到的第一座辽塔,就是广济寺塔。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它。这是一座八角实心十三层密檐砖塔,是辽塔中的“多数派”——在目前已知的多座辽塔中,大半都是这样的造型。因为是皇家敕造,广济寺塔的体量硕大,“身高”超过70米,是现存第二高的辽代古塔。塔身共有十三层塔檐,第一层有复杂的仿木铺作,往上则采用叠涩法出檐,远远望去,线条极其优美。巨大的须弥座上雕刻着众多人物与花卉鸟兽图案,塔身第一层的每一面都安置有佛龛,除主佛大日如来佛外,还供奉着释伽牟7尼佛、阿弥陀佛、燃灯佛、不空成就佛、迦叶佛、阿閦佛和拘那舍佛。佛龛两侧各有肋待菩萨,上方则装饰着飞天、华盖和祥云等。所有这些都用砌砖成垛,烧刻成形,再镶嵌于塔身之上,富有强烈的立体感。这种砖雕佛像是辽代的独特工艺,极大地丰富了辽塔的美。广济寺塔的须弥座雕刻总的来说,辽塔的结构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古塔大致相同,一般都由基座、塔身、塔檐和塔刹等几部分组成,部分塔还有地宫和天宫。但与我此前见过的古塔不同的是,修建辽塔的工匠把建造重点放在了须弥座和塔身第一层,赋予它们最华丽的装饰和最隆重的布局。彼时的工匠,把他们所信奉的神灵与喜爱的世俗生活,通通放到了塔上。从下往上细细欣赏,须弥座上有束腰部分,通常设有四到六处壸门,里面刻有乐伎、花鸟、神兽、伏狮等。最迷人的是那些乐伎,他们或演奏或舞蹈,手中所持的乐器有不少都来自遥远的西域。事实上,在佛教东传的路线图中,辽西走廊本就是重要的一站。在塔身第一层的各个平面中,能工巧匠总会妥帖地安排好佛与菩萨、飞天的位置,再在相应的位置装饰祥云、华盖与灵塔等图案,不管是纵向长方形还是横向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从哪个角度欣赏起来都会觉得详略得当又重点突出。在距离广济寺塔约公里的北镇市,我们在崇兴寺双塔前上了一堂辽塔“复习课”,因为不管从形制到佛像的布局到砖雕风格,双塔与广济寺塔几乎一样。崇兴寺双塔位于北镇市医巫闾山之东。这座山在某些时代或许比现在的五岳还要出名,它是古代帝王举行祭祀天地山川仪式常去的“北镇”之山,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族也视它为神山。据《辽史》记载,辽代的九个皇帝中有三个就葬于医巫闾山的显、乾二陵。从公元年至年,辽代各朝皇帝都曾到过此地。崇兴寺双塔也应该是兴建于这一时期。崇兴寺双塔局部从远处看,崇兴寺双塔东西对峙,高度几乎一致,但工匠巧妙处理了两塔塔檐的间隔,就使之看起来东塔清秀,西塔巍峨。它的形制也与广济寺塔几乎相同,但在同行老师的指点之下,我们仔细观察,发现两座塔的基座上,出现了很多胡人的形象。例如在壸门之中,雕刻有胡人献宝图案,一些演奏中的伎乐人,也有着显著的胡人特征。这些雕刻,为今天辽国历史的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大凌河边,三塔并立在辽西走廊,大凌河流域是主要的农业区,也是五京往来之间的重要水陆交通要道。辽在此地设有五州,其中的霸州就是今天的朝阳市。从朝阳市区出城,沿大凌河一路往西南方向而行,沿途我们看到了三座辽塔,均矗立于河畔丘地,十分醒目。可以想见,在千年以前,船只行驶于大凌河上,这些高塔,也应当承担着为行人指明航向的作用。庆幸我们是在春天造访黄花滩塔。它伫立在一座小山坡上,被果园围绕着,满山遍野的桃红杏白,盛开在四月的阳光之下。虽然我们因此绕了很远的路,曲曲折折,走了半晌,却一点也不着急,因为古塔一直在视野的前方,在花树的中央。此情此景最宜入画,我们也时不时就停下来,以花为前景拍上一张。花丛中的黄花滩塔终于走到古塔下,有了前几次看塔的经验,我们立即发现,基座与塔身第一层的布局与众不同。基座壸门中常见的伏狮变成了卧蟾;塔身第一层正对大凌河的一面没有佛像,而是开了一道券门,内有塔心室,费力仰望,隐约可见室内墙上绘有佛像。其余七面的砖雕也较为简单,只有立佛一尊,上方有华盖一顶,不见菩萨与飞天。究其原因,或许这是一座修筑于河边的风水塔,兼有镇水和领航的功能,也不像皇家寺塔那样有财力支持,所以工匠们从实际出发,简化了塔身的装饰,却刻上了他们认为可以降服河妖的蟾蜍。告别了鲜花丛中的黄花滩塔,我们继续往沿河往西。第二座塔是东平房塔,比较少见的六角实心九级密檐塔,看上去小巧玲珑。六面塔身又是如何安置辽地盛行的七佛呢?放心,造塔者自有办法。第一层北面中间是一座假门,两旁刻有力士,南面正对大凌河,与黄花滩塔一样开有券门,内设塔心室。其余四面雕的则是四方佛。如此的变通,可见辽代工匠之匠心。东平房塔的券门与塔心室八棱观塔位于高高的山丘之上,爬上去颇费了一点儿劲。初初看去,这座塔与其它见过的八角密檐塔大同小异,但仔细端详,特别有眼花缭乱的感觉。过了好一会儿,突然醒悟过来,原来十三层密檐的每一层都有砖仿的斗拱,而且形制各一,有转角铺作,有补间铺作,使得塔身整体线条突出,非常壮观。而其它辽塔,通常只是第一层塔檐上饰有铺作。再看,除了莲台坐佛两侧刻有灵塔,在基座束腰位置,也饰有大小不一的灵塔。细细数去,全塔上下竟然有48座小塔。如此繁杂的雕饰,难怪会让我们眼花。八棱观塔的密檐站在八棱观塔下,放眼望去,大凌河从容向东而去,远处的东平房塔和黄花滩塔依稀可见。正是这些辽塔,共同守望着大凌河河谷地带。朝阳北塔,柳城杰作最好的总要放在最后。在辽西地区有这样一句话“柳城人善造佛塔”。隋唐时期,朝阳称为柳城。当我看到朝阳北塔那挺拔的塔身和第一层美丽的雕饰时,始信柳城人绝非浪得虚名。朝阳北塔虽然称为辽塔,但它其实不是一座建于辽代的塔。说到它的历史,实在是有点复杂。它的“第一世”应该是前燕龙城宫殿;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皇太后冯氏在宫城旧址上建起“思燕佛图”;后来,隋文帝仁寿年间,人们又在思燕佛图旧址上重建了一座木构楼阁式舍利塔。到了唐代,在毁于火灾的舍利塔残基上,重建了当时流行的方形空筒式密檐砖塔城。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塔身上典型的辽代风格砖雕,则是辽代工匠在原唐塔身外包裹了一层砖块之后,重新进行了装饰,最终为这座历经劫难的古塔打上了深深的辽代烙印。在同一处地基上,先后修建起不同风格的木塔和砖塔,柳城人的造塔手艺的确了得。“五世一塔”的身世,令朝阳北塔成为名符其实的“东北第一塔”。在北塔博物馆,我们又详细地阅读了它长达年的传奇故事。地下展厅珍藏着年维修北塔时从塔心室天宫中发现的诸多宝贝,包括佛舍利以及盛装舍利的金塔、玛瑙罐,还有银制菩提树、琉璃瓶、宝盖等。接下来我们又进入了朝阳北塔的地宫。它于年被发现,出土了石函、石经幢等文物。走在地宫里面,可以清晰看到地基上露出的隋唐和辽代的夯土层、墙砖和础石。朝阳北塔塔身第一层的砖雕,是我此行看过的最完美的布局。主佛端坐莲座之上,头戴华美宝冠,两侧各有肋待菩萨,跪坐莲座上,手捧法器。身旁是一座灵塔。坐佛顶部华盖两侧,各有一名飞天身处祥云之中,衣带飘飞。更妙的是飞天身边又有一对飞天手捧华盖,同样身姿优美。所有的雕刻都精致细腻,经得起时光的流逝和长久的端详。北塔第一层擅长造塔的柳城人,作品当然不会只有这一座北塔。我们又赶到城郊凤凰山麓,去看云接寺塔。到达山脚时,阳光灿烂,抬头望去,白云朵朵,一座高塔耸立山间,几与云接。于是明白了这个名字的由来,竟是如此贴切。辽阔天空下的云接寺塔云接寺塔与朝阳北塔风格相似,也是略带唐风的四方实心密檐塔。塔身第一层雕刻着四方佛,跌坐于莲座之上,座下分别是马、孔雀、金翅鸟和象四种坐骑。坐佛与华盖之上,各有飞天翱翔于云中。我们爬到稍远的小山丘上。从这里看过去,云接寺塔在蓝天白云的陪衬下,更似有仙气一般,飘逸出尘。阳光太好,我们在山丘上坐了良久,不忍离去。就将这一刻定格,作为辽西寻塔的句点,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