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这种乐器在我国历史悠久,至今依然活跃在民族音乐的最前沿。琵琶种类很多,其中的曲项梨形共鸣箱琵琶,自从南北朝时期由波斯经西域传入天朝,到了隋唐帝国时代,在社会上开始日渐普及盛行。唐高祖李渊本人就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琵琶弹奏大家。现存日本的唐代琵琶实物贞观四年,李靖指挥下的唐军突袭东突厥汗廷,生擒劼利可汗本人,天下震动。当西域各国使臣云集长安,万国来朝大唐的历史时刻,已为太上皇的李渊亲自弹奏琵琶,太宗李世民亲自下场领舞,太极宫广场上,三千玄甲军表演了大型团体操《秦王破阵乐》。琵琶已然成为唐代宫廷雅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那时候的琵琶,不是用五个手指弹的,而是用一种叫“拨片”的工具来弹奏,向前一批,向后一把,因而称作“批把”。因为拨片多由玉制成,所以“一去一来,二玉相会”,最后这种弹奏方式的乐器,就被统一命名为“琵琶”。在唐代,琵琶不是竖抱而弹,而是斜抱,甚至横抱,有点类似于现在弹奏吉他的样子。毕竟带有异域风情,表演起来还是蛮拉风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李渊父子琵琶伴奏,劼利可汗伴舞的豪华场景。琵琶这种自上而下的风靡程度,对盛唐时代的音乐艺术发展,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上自皇帝,王公贵族,下到世族读书人,甚至酒肆烟花之地,琵琶之音余音袅袅,三里之外都不绝于耳。斜抱琵琶有一位吴姓书生,刚刚参加完长安的进士考试,估计考得不怎么样,打算去三国东吴故地游玩散心,一路上也带着一把琵琶,那就是时髦。沿途经过江西,由于风雨交加,走不了船,只能在一个渡口暂时停靠。闲极无聊,吴生就跑到附近山林里去玩,发现一座寺院,他打算进去拜访拜访。然而寺院的长老有事外出了,吴生便只能闲庭信步,随便逛逛。寺院外清净优雅,山门一侧有回廊,旁边还有笔墨,应该是过往文人墨客所留。吴生坐看山水,手抚琵琶,心中突发思绪,兴之所至就拿起笔,在回廊的空壁上画了一幅琵琶图,大小与自己手里的一般无二。完事他又逛了一圈,这时候风雨已停,天气好转,于是吴生急忙回到船上,继续他的三国之旅。不久,这寺院的一把手回来了。他进门时注意到了回廊壁上的画,根本不知道是谁画的,这就奇怪了,荒山野岭的,谁能来这儿挥毫泼墨呢?难道是神仙显灵吗?没错,就是他了!寺院长老似乎并不在意是谁干的,而是非常兴奋的告诉附近村子的村民:“乡亲们,好消息!五台山的琵琶大圣显灵了!”这一嗓子太突然了,马上周边山村的人们都知道了。一开始人们不信,但一传十,十传百,甚至还有人带着供品去烧香祈福,据说非常灵验。这么一来,寺庙近水楼台先得月,摇身一变成了琵琶大圣的道场,香火一天比一天旺。差不多一年后,那位游客吴生也听说了江西某寺院,有一琵琶大圣显灵的奇闻。就是自己停船避风的那个地方,吴生颇为疑惑,总觉得怪怪的,哪里有点不对劲,但更多的是充满了好奇。在他结束旅途坐船返回长安时,特意在从前经停的同一渡口下船,决定再次造访,一探究竟。然而,长老依然不在,进不去门,回廊上去年自己画的琵琶还在,所不同的是,画前竟然摆满了香炉、经幡和供品,好一派烟雾缭绕,香火鼎盛的场景。吴生瞬间感到整个人都不好了,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超出了自己的预计。吴生毫不犹豫的立刻用水冲洗掉回廊壁上自己的杰作,把地上也打扫干净,郁闷的回到了船上。第二天,吴生继续上山,这回寺庙长老也回来了。但寺门外却聚集了许多的村民,人声鼎沸,哭喊不绝。吴生挺奇怪的,连忙拉住村民问个明白,原来墙上的琵琶大圣不见了,令村民们十分不安。一年来,因为有了琵琶大圣的保佑,此地才能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可现在琵琶大圣扔下他们神隐而去,肯定是有人违背了神灵的意志,令琵琶大圣震怒。唐代陶勇,横抱琵琶弹奏吴生听完村民那一本正经的愚昧之言,忍不住哈哈大笑,马上大声宣布:“所谓琵琶大圣者,乃晚生一时涂鸦之画作耳,不意竟误导视听,实在抱歉,所以今天特来刷去涂鸦,以免继续贻害乡里,对不住了各位乡亲们。”一场闹剧就此草草收场。吴生原本无心之举,如行为艺术般的一通乱操作,没想到竟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文化事件,造成了轰动我唐的舆论影响,这令他后悔不已,十分自责。解铃还须系铃人,吴生及时改正错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自此所谓琵琶大圣显灵一说,就再也没人提及了。但是,村民心里对神灵那种不由自主的谜之信仰,难道就此而消弭了吗?其实损失最大的还不是村民,是寺院,个中缘由,就只有那位“发现”琵琶大圣显灵的长老和尚心知肚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