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国主赫连勃勃,东征西杀几十年,最终只在茫茫黄沙中,留下一座统万城。而让赫连勃勃没有想到的是,甘肃的一名书生写下的一篇《统万城铭》,却流传千古。统万城遗址一角赫连勃勃,建最后一个匈奴王国赫连勃勃,算是一代枭雄。这位汉化很深的匈奴人,原名刘勃勃,是匈奴铁弗部人。赫连勃勃家族可追溯到汉代南下依附的匈奴,当时被赐姓刘。他的曾祖父刘虎,在前赵昭武帝刘聪在位时,因为宗室的缘故被封为楼烦公,任安北将军、监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其祖父刘务桓被后赵皇帝石虎封为平北将军、左贤王、丁零单于。其父亲刘卫辰被前秦天王苻坚任命为西单于,督摄河西各族。(见《晋书》)到了赫连勃勃时,似乎已经是末路了。为啥?赫连勃勃非常凶残,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出了名的凶恶人之一。虽为凶恶之人,但也有过人之处。据《晋书》记载:勃勃身长八尺五寸,腰带十围,性辩慧,美风仪。可见,长得一表人才,而且能言善道,再加上其凶残的本性,墙头草的特点,祖传的部族势力,还有一点比较善于拉拢人,练就了他的基本素质。义熙三年,赫连勃勃僭称天王、大单于,赦其境内,建元龙昇,署置百官。他自以为匈奴夏后氏之苗裔,称国大夏。赫连勃勃处在西秦、南凉、后秦夹击之下,所谓的大夏就是一个以劫掠为生的大部落而已。公元年,赫连勃勃选定朔方故地,秦汉长城之外,黄河以南,无定河畔,秦驰道边,修筑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历时七年而成。赫连勃勃在统万宫修建完毕后,命人在统万城南刻石,颂其功德。这就是《统万城铭》。很快,大夏国就烟消云散了。元嘉二年(公元年),赫连勃勃在永安殿去世,终年45岁,太子赫连昌继位。两年后,北魏攻取统万城。公元年,大夏被北魏所灭。大夏自赫连勃勃立国前后一共存在25年。甘肃才子,写下大夏唯一传世作品《统万城铭》健笔雄文,气势迫人,属于典型的汉赋风格。起笔居高俯瞰天下,以开头两句统领全篇,以远追夏禹而承起下文。随后,以大开大合的笔法,采用俯瞰、远眺、近观等多种手法,详细地描述了统万城的各个方面,展现了汉赋开阔博大、生机勃勃的特点。当然,免不了对赫连勃勃及其家族的吹捧,展现他的文教武功,从而达到三维立体、全方位的描述。《统万城铭》是典型的帝王文学,以博大的气势,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先是记述赫连氏的绵绵皇迹“传世二十,历载四百,贤辟相承,哲王继轨,徽猷冠于玄古,高范焕乎畴昔。”然后,自然要彰显军功武威,说赫连氏建国立夏,“故能控弦之众百有余万,跃马长驱,鼓行秦、赵,使中原疲于奔命,诸夏不得高枕,为日久矣。”第三段才是重点:记述统万城的修建经过,描绘了它的壮丽堂皇。最后是四言颂词,赞颂赫连氏的赫赫伟业,无量功德。《统万城铭》在当时乏善可陈的北朝十六国文学中,称雄一时。在赫连勃勃的大夏政权中,能保存下来的文学作品,大概只有这一篇。还有半篇盟书,为赫连勃勃与沮渠蒙逊(北凉王)盟书的一段。遗址上有明显的夯土层大夏烟消云散,唯余一篇文章光耀千年究竟是哪位才子写下了这篇雄文呢?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人们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胡义周,一说为胡方回。不管两种说法如何,他们都是甘肃人。这究竟是怎么一会事呢?原来,胡义周、胡方回是父子关系。他们是安定临泾人。安定临泾在今天的甘肃镇原。安定胡氏是当地豪强家族,五胡十六国时期,出过不少厉害人物。胡义周曾担任过后秦姚泓的黄门侍郎,后来成为赫连勃勃的秘书监,而胡方回在赫连勃勃手下,任过中书侍郎。这两个职位都是比较重要的岗位。《魏书》记载,胡方回涉猎史籍,辞彩可观。其中提到他为赫连勃勃写《统万城铭》《蛇祠碑》诸文,颇行于世。后来,北魏拓跋焘(庙号世祖)灭赫连昌,胡方回又出仕北魏。后来,做了北镇司马,书写各种公文,上奏皇帝书表,人们读后发现,写得真好。皇帝拓跋焘不住赞叹,还问作者是谁。之后才知道,这是胡方回所写。于是,召回朝堂,任职中书博士,赐爵临泾子。不久,迁侍郎,与太子少傅游雅等改定律制。胡方回清贫守道,以寿终。那么,《统万城铭》究竟是谁写的呢?前面提到的人们有两种说法,“胡义周说”的证据是《周书·王褒庾信传论》《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的记载。“胡方回说”的证据是《魏书·胡方回传》《北史·胡方回传》的记载。倾向于胡方回的人更多一些。就作者来说,最早提出胡义周说的人,后来又参加了《晋书》的编撰,自然是同一观点的移植,这是最早记载“胡义周说”出处。另一方面,从给拓跋焘写奏章这些事迹来看,胡方回的文学水平更高一点,而胡义周传附在胡方回传内。胡方回家族安贫乐道,在当时大环境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胡方回的儿子也是如此:“子始昌,亦长者,有父风。历位南部主书。子丑孙,中书学生、秘书郎、中散。世不治产业,家甚贫约。兄弟并早亡。”(《魏书·胡方回传》)千年后,赫赫武功的大夏政权,早已烟消云散,赫连勃勃的铁骑也早已无处可寻。唯有《统万城铭》一篇雄文,让后人见识大夏的风光,胜过赫连勃勃的数万雄兵,在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撰文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王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