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孟春秋传第6章,宰子我洪钟二扣,孔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m.39.net/pf/a_5154125.html

第6章宰子我洪钟二扣孔夫子演讲颛顼

话说宰我听完老师对黄帝的讲解,依然兴致不减,于是又开口向老师讨教。

宰予恳求说:“老师,请你再讲讲帝颛顼吧?”

孔子在学习方法上,要求弟子们学与思要相结合,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而今宰予知道了黄帝的功德事迹,而未及深思,又贪于多闻,故孔子批评道:“五帝的事迹是依据的口头传说,三王的事迹是有典籍制度记录的,你想一日遍闻远古之传說,予啊,太躁进了吧!”

宰我辩解道:“过去我听老师说过:‘小子们有想法、有问题,不要拖到第二天。’故敢问。”

孔子没再反驳他,讲解说:

“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曰高阳氏,镇定深沉而有谋,通达以知远,养材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而制义,治四时五行之气以教众,洁诚以祭祀,巡四海以宁民,北至幽陵,南暨交趾,西抵流沙,东极蟠木,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归属。”

孔子用短短几十字概括了颛顼帝的平生。如果不叙述颛顼的具体事迹,宰我恐怕很难理解。

话说黄帝有个后裔叫昌意,昌意长大后另立氏族,不知几世后,昌意氏与蜀山氏通婚,娶蜀山氏女子昌仆,生颛顼。另一说颛顼母亲名叫女枢,感瑶光而生颛顼。颛顼另立氏族,被封于高阳(大概以高山太阳纹饰为徽铭),即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村,称高阳氏。不知过了几世,高阳氏东迁于穷桑,即今山东曲阜。高阳氏族首领十岁时,辅佐少昊氏。

少昊氏也是黄帝后裔,就是黄帝次妃方雷氏所生的挚(鸷),姓纪,称为青阳氏。青阳氏先被封在江水,后迁徙邑于穷桑,称少昊氏,后称少昊金天氏。

高阳20岁时继承黄帝帝位,由穷桑西迁,建都于帝丘,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是为帝颛顼。一说帝丘在河南商丘市睢县东北部。

颛顼登帝位大约在什么年代呢?

根据古籍记载和考古资料,外史氏认为,颛顼帝时代应该包括在公元前年至前年之间,因为这时期社会又发生了剧烈变化,且与颛顼帝特征相符。所以,颛顼帝登帝位时间大概在公元前年左右。

这时期中原、甘、青是仰韶文化中后期,山东有大汶口文化,四川有大溪文化,湖北有屈家岭文化,安徽有薛家岗文化和凌家滩文化,浙江有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东北有红山文化等,到公元前年前后,分别进入龙山文化时期,或与龙山文化有密切联系。

颛顼帝与多个地域文化有过接触,见多识广,熟悉各氏族部落的文化,思想开阔,思路敏捷,善于吸收各家长处。

颛顼帝登位后,对官职进行了改革。

过去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黄帝轩辕氏以云纪官,少昊金天氏以鸟纪官,这是效法天地的初级形象思维阶段,而颛顼帝则以民事命名官职,一跃而变成了抽象思维模式。大概这也是颛顼不称黄帝而称颛顼帝的根本原因。

颛顼帝按民事事务,把官职分为木正(“正”即是“政”)、金正、火正、水正、土正五种职位,分别任命句芒氏为木正,蓐收氏为金正,祝融氏为火正,玄冥氏为水正,句龙氏为土正,合称五官。后来又任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前年左右,仰韶文化达到鼎盛,它基本以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和甘肃东部为集中区域,北至蒙古、辽、吉、黑龙江的红山文化;南暨台湾、福建、广东;西抵甘、青、藏、新疆天山南北;东达山东、江、浙海滨,都逐渐有受彩陶文化的影响。

人口兴旺了,氏族部落急剧膨胀,而颛顼国的四方联盟也扩大了,为了便于管理,颛顼帝把中国划分为九个州,分别为豫州、冀州、雍州、梁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九州名称从此在历史书籍上出现了。

天文历法,颛顼帝也同样摆上了重要议程。掌握了天文历法,就洞察了天道,才能取得民众信赖。有了历法,天下百姓才能有所依循,按四季组织生产和休养生息,民众也就安居乐业了。一旦历法乖误,日月失序,风雨失调,四季颠倒、万物失时,天下可就要大乱了。可见天文历法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头等大事。

颛顼帝根据司天和五正对太阳、月亮运行周期的观察和占算,“裁时以相天”,在《黄帝历》的基础上编制了更为准确的阴阳历法《颛顼历》。以冬至十月为岁首,到九月为年末(岁首十月依然称为十月,不改称一月或正月。正月是立春之月,二十四节气起点)。《颛顼历》按时颁布全国,指导各氏族部落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

颛顼帝书画图片

随着四方联盟的扩大,颛顼帝还开创了大一统的音乐——《承云》。

颛顼地命乐官飞龙,仿效八节八方之风声,谱写乐曲。哪八风呢?东北方叫融风,东方叫明庶风,东南方叫清明风,南方叫景风,西南方叫凄风,西方叫飂(liù萧瑟之风)风,西北方叫厉风,北方叫广漠风。

飞龙巡视八方,细心揣摩八风之音律,果然不负众望,谱写出一首叫做《承云》的乐曲。

黄帝时代已经有了竹子或鹤腿骨等制作的笛子,若用陶埙吹奏《承云》,更能使人犹如身临其境,片刻之间经历春夏秋冬四时变化,不由让人产生对大自然、对造物主的敬畏之情。颛顼非常满意,命把《承云》乐曲专用于祭祀上帝礼仪的奏乐。

中国的宗教起源于尊天敬祖,由崇拜天地、日月、星辰和自然万物,再增加了崇拜先圣、祖先,所以中国的宗教是感恩的宗教。

然而,黄帝和颛顼帝时期是个氏族部落大联合、大交流,国家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各种文化互相撞击,宗教祭祀泛滥到淫祀的程度,以至严重影响了德化政治和民生。所以,颛顼帝开展了“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运动。

彩陶文化就是伴随着农业的繁荣和宗教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彩绘图案就代表着天地万物自然崇拜以及先圣和祖先的徽铭崇拜。

据《国语楚语》记载,少皞氏衰微之后,颛顼帝时期,九州的各氏族部落联盟及众民,宗教祭祀活动扰乱了德教政治,民和神的界限混淆不清,人人都能举行祭祀活动,家家都有巫史,而这些人又没有公正、善良、诚实、恭敬的道德品质。民众创造的财富全部用于祭祀活动,而民众反而享受不到幸福。祭祀五花八门,不该祭祀的也去祭祀,淫祀盛行,完全失去法度,以至于民和神处于同等地位。民众随意向神发誓,又随意去违背誓言,没有诚信、敬畏之心。神灵也好像故意与民众开玩笑,灾祸不断,五谷不登,鸟兽不蕃(fán),食物匮乏,民不享天年。

据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早中期阶段(年前年至前年),氏族房屋围绕公共广场和议事厅而建,有储粮的地窖和大陶瓮、大陶罐;有公共食堂;公共墓地的墓葬均匀排列,殉葬品也差距不大,幼儿实行瓮棺葬等,证实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天下为公)确实存在过。

而到了前年至前年,仰韶文化及周边各文化区都发生了贫富悬殊现象,特别是宗教祭祀活动,有随葬多头整猪的,有切割手指随葬的,还有人牲;屈家岭文化用儿童殉葬和房屋奠基,猎人头殉葬等;大汶口文化有敲掉门齿、枕骨变形和口含陶球的宗教习俗;凌家滩、薛家岗、良渚、红山文化用数十、上百的精美玉器殉葬;用于祭祀的精美陶器和玉器等不计其数;还有凌家滩等文化的祭祀坑、积石圈、人工巨石堆等,就好像人们在祭祀上竞相攀比一样。这很可能就是颛顼帝实行宗教改革的原因。

颛顼帝接受民众的请求,于是命南正重司天专管祭祀神灵事务,命火正黎司地专管民众事务,宗教与民事分离,互不侵渎,这就是所谓的绝地天通。

宗教改革后,祭祀有国家任命的专职司天官员,神灵大小地位也最终确定。根据殷周祭礼推测,大概天神地位依次为:天帝、日神、月神、星辰之神等。地祗(地上的神灵)依次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四渎(江河淮济)、先圣等。

上述天地大神祗属于国家祭祀范围。其他小神如小河神、小山神、湖泊神、沼泽神等等,由所在地的氏族部落祭祀。祖先神由各自的氏族和家庭祭祀。祭祀有一定的日期和不同的礼仪规格,不僭(jiàn)越,不淫祀,不铺张,祭祀神灵的目的在于感恩、敬德、尚贤、崇功。故祭祀以肃正、诚敬、忠信为本,不设浮华。

这样,国家有国家的祭祀范围,氏族部落有氏族部落的祭祀范围,家庭有家庭的祭祀范围。各有专祀,祭礼有规格,互不相犯。神权和政权和谐统一了,华夏民族思想文化也就统一了。

随着淫祀之风的断绝,民风归于诚朴、忠信,民众相安,各归本业,自然也就丰衣足食了。到殷周时期形成了严格的祭祀礼仪。孔子又提倡“敬鬼神而远之”的宗教思想,使中国的宗教没有走西方的弯路。这要感谢颛顼帝的圣明决策。

颛顼帝在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共工氏曾与颛顼争帝位。

据《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共工氏是个古老的氏族,传说伏羲氏、神农氏都曾讨伐过共工氏。共工氏大概是善于制造石器、木器、骨角器、玉器等用品的手工业氏族。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贾湖文化遗址、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文化都可能有共工氏的影响。

黄帝时期,共工氏的后裔后土帮助炎黄战胜了蚩尤氏,后土被封为北方黑云官,负责管理诉讼法律事务,是皇帝的得力助手。共工氏负责平治水土。

颛顼帝继位后,共工氏自以为实力强大,欲与颛顼争夺地位,故不服从颛顼帝的管理。这时期恰巧洪涝灾害泛滥,共工氏放弃职守,不派遣官员救灾,整日沉湎(mian)于享乐,荒淫无道,还堵塞河道,想用洪水淹没空桑之地。

颛顼帝与百官、百姓对共工氏的暴乱行为非常不满,于是出兵讨伐。共工氏战败,连他的民众也都背离了他。真是祸不单行,共工氏的驻地也被洪水淹没,变成了一片汪洋,共工氏又气又恨,触石自杀。古籍讲他皇天不福,庶民不助,祸乱并兴,共工因此灭亡。

共工自杀前,为了发泄不满,并给颛顼帝制造麻烦,跑到不周山天文观测台上,把天干地支的支柱给破坏了,随后自杀。后世人把这件事与洪灾、地理现象联系在一起,就演变成了天柱折,地维绝的神话传说。

颛顼帝国土及影响地域广大,而且颛顼氏的后裔部落众多,分布范围广阔。据《史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应该是八个著名的子辈氏族部落,分别为苍舒氏、隤敳(tuíái)氏、梼戭(táoyǎn)氏、大临氏、尨降(méngjiàng)氏、庭坚氏、仲容氏、叔达氏。这八大氏族酋长,齐圣、广渊、明允、笃诚,世得其利,天下之民誉之为“八恺”。

据古籍记载:颛顼生苍舒,苍舒生女修,女修生皋陶,皋陶生伯益,伯益生大廉、若木。其后裔建立了秦国和赵国等。

颛顼生吴回,吴回为神,生子陆终。陆终生六子:长子樊,次子参胡;三子彭祖,长寿岁,有子五十四人;四子会人,五子曹安,六子季连。

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芒,芒生蟜牛,蟜牛生瞽叟,瞽叟娶握登,生帝舜。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三面人大概是三面玉雕人或三面人像陶器、三面人彩陶器,当是颛顼后嗣族徽。还记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qióng)下地。下地是生曀(yì),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概是政府派遣颛顼帝后裔曀氏部落居住于大荒西极,负责观察日月星辰天象变化。

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shu)”,“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biàn),颛顼之子,食黍”,“有叔歜(chù)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

虎、豹、熊、罴大概是以玉虎、玉豹、玉熊、玉罴为氏族徽铭的四个部落,服从叔歜国的管理。为何称为四鸟?大概玉兽上雕刻有飞翅。

由此可见,除中原之外的南方、西方、北方大荒之野,都有颛顼后裔的足迹。

《山海经·大荒北经》还记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浓云滚滚,天水一色,阴阳交合,电闪雷鸣,暴风骤雨从天倾泻而下,蛇化为鱼,是为鱼妇。一跃龙门即为鱼龙,大概这就是鲤鱼跳龙门传说的由来。仰韶文化出土的鱼龙纹陶片大概就是颛顼后裔的族徽和祭祀颛顼的宝器吧。鱼妇、鱼凫,音相同,难道蜀人的先帝鱼凫与颛顼帝后嗣有渊源否?

《命历序》说颛顼帝传20世,年,《易纬·稽览图》说是年。外史氏认为当在年左右。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海外北经》载,“务隅(yu)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海内东经》也说:“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务隅、鮒鱼,音相近于“无虑”,学者考证就是辽宁省北镇市附近的医巫闾山。

据《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据说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

颛顼陵位于河南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三杨庄土山之阳。颛顼陵居东,帝喾陵居西,两陵相距60米,人称“二帝陵”。颛顼墓位于聊城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

上古帝王墓为什么这么多?道理很简单,颛顼帝据说传20世,那就有20位颛顼帝,全国多处都有颛顼帝陵墓,也就讲得通了。不独颛顼帝陵墓如此也,炎帝、神农氏、黄帝等陵墓,情况也与颛顼帝相同也。

话说宰予,听完孔夫子对颛顼帝的述说,再回想世上流传有关颛顼帝的种种事迹,恐怕也要被颛顼帝的齐圣广远,英明果敢所折服吧!

宰子我就是宰子我,这时候又向孔夫子提出一个大胆请求。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