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白蒲镇,一镇两辖在全国各乡镇中实属罕 [复制链接]

1#

(本文获南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通市日报社、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我看南通古镇村征文二等奖。)

古白蒲镇,一镇两辖

文/刘*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白蒲镇一分为二,蒲南镇隶属通州;蒲北镇隶属如皋,一镇两辖,现象特殊,在全国各乡镇中实属罕见。

这一持殊历史现象的形成,与长江三角洲成陆相关。

处于扬泰冈地东南前沿的古白蒲临江频海。古蒲涛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年)建县,历宋、齐、梁、陈四朝约多年,后废于北周。其时,白蒲地区又遭持大洪涝,被江水淹没,蒲涛县城不复存在,白蒲一带是“海运东荡,江啮西隅,巨浪冲激,几成国泽”(清姚鹏春语)。这一地区后又重新成陆,陆地不断扩大,江岸、海岸线也随之向东、向南扩展。而南北朝时的“南通市区”一带正处于长江入海的喇叭口,是江中的一块大沙洲——壶豆洲,后称胡逗洲,该洲之南还有南布洲、东布洲等沙洲。至唐代胡逗洲先后与南布洲、东布洲连成一片,并不断扩大自已的范围。白蒲地区的江岸渐渐南移;胡逗洲的北岸不断北伸,潮涨潮落,多年反复,江岸形成沙滩湿地、沙洲湿地,再加上人类的围垦活动,公元十世纪初(唐朝未年),胡逗洲与其北的如皋、白蒲大陆完全完成接并,成为整片陆地。

唐代,胡逗洲巳得到开发,僖宗乾符二年(公元年),南通狼山镇己有“狼山镇遏使”设置,五代时设置丰乐、大安、崇明、狼山四镇,五代时曾称“静海都镇”。后周世宗显德五年(公元年)3月,周军克淮南,南唐放弃了长江以北大片土地,周军南进,赶走了统治“静海都镇”的姚氏家族设立“静海军”,不久,升静海军为“通州”,下辖“静海”、“海门”两县,“通州”之意为“四方通达”,它隶属扬州府。这是历史上南通行*建置的正式开始。因为白蒲是唐朝末年昭宗天佑年间沙洲与大陆涨接原大陆部分,其间界线犬牙相错,通州建州时白蒲镇南部被视为通州本土,便划入通州版图,置通州蒲南镇。明代《嘉靖通州志》载“……通州境在扬州府东四百里,其封域东至海门县,界卑家路五十里到县七十里,西至灰港十七里到扬子江同,南至狼山十八里到扬子江同,北至如皋县界白蒲镇六十里到县……”;明《万历通州志》也称:“……通隶扬州府去其治之东南四百二十里遥,州治界海门东七十里而近西十七里至灰港,南十八里至狼山,皆逼于江,北至白蒲六十里为如皋界……”上述志记都把白蒲南半部视为通州本土。由此可见,后周显德五年(公元年)是白蒲镇一镇两辖的起始之年。

此后,纵观行*区划及名称的变化,大体上蒲南镇隶属准南东路静海郡,后归属扬州府通州;蒲北镇隶属扬州府泰州如皋县,故而白蒲镇南俗称(通界);镇北俗称“泰界”或“如界”。因为有上述隶属关系,因此清代《白蒲镇志》记述:“……镇当通泰分界时,两界居民有讼狱事及士子赴试,奔驰通、如、扬、泰,镇距泰二百五十里,距扬三百里,不胜跋涉之苦……”清世宗雍正二年(公元年),升通州为直隶州,泰州下不设县,如皋县隶属通州管辖,这样“通界讼事归通,如界讼事归如,通籍士人州院试就通,如籍士人县试归如,州院试就通。镇南至通六十里,北至如七十里,俱半日程,咸乐其便。……”

清道光《白蒲镇志》所载的通、如分界线为“正街司巷口分界,官河西亭坝分界”,即西亭坝口以西的东西河道(西河)河中界;顾家老宅巷、司巷(今名南魁星楼巷)、分界巷(今名佛汆桥巷)诸东西直巷巷中界。民国时期的通如分界线有了变化,年所撰《如皋县志》记述如皋县四境时称:“……东南至白蒲镇中板桥通州分界七十里”,即以“中板桥”、“板桥西巷”“板桥东巷”“南武庙巷”等东西直巷巷中分界。年1月14日(民国三十五年),国民*府于南通成立流亡如皋县*府进驻白蒲镇,历时半年。其时,蒲南、蒲北二镇各领八个保,白蒲镇区东、西、北三面全是解放区、新四军的游击区,因此,白蒲人们戏称王运典为“八保县长”。

白蒲镇历史上也出现过短暂的“合治”现象。

年(民国元年)白蒲南、北统属军阀机构“江苏省苏常道”管辖,镇上通、如两境统一管理,建立自治组织,实行地方自治达七、八年之久。

第二次“合治”是年。那年3月18日,日本侵略军入侵白蒲后,由伪治安维持会统管三个月。后又分别成立了由如皋县和南通县管辖的蒲南、蒲北两个自治分会进行分别治理。

年9月21日白蒲镇第一次解放至年1月13日白蒲镇统属如东县汤元区白蒲办事处管理,不分蒲南、蒲北。

白蒲一镇虽然两辖,碰到一些重大事伴,全镇居民则不分南北,全力应对。如明嘉靖年间倭寇骚扰,全镇民众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在逃难中相互救助;为兴修水利,南北民众心心相印,慷慨出资;年(民国十三年)奉军过境;年(民国十六年)孙传芳军阀李宝璋部北逃路过白蒲,为防兵扰,发生奸淫抢掠,蒲南、蒲北地方绅董,各大商户及普通民众,皆出谋画策,出钱出物出力,共同参予,以保全镇的平安;遇有火警,镇上不分南北,凡有水龙的商家皆赶去救火,若是夜里发生火灾,白蒲南北一条大街家家门前台阶上都放一盏灯,照得全街通明,便于救火的人通行;镇上的“龙王会”、城隍、都天“出巡”等大型佛事、民俗活动,都由南北两方好事者组织,共襄盛举……两界团结协作的事例不胜枚举。两镇之间也存在一些竞争或相互效仿,如办学的竞争:蒲南镇中心国民小学校有许多校田,办学资金充裕,条件较好;而蒲北镇中心国民小学则经费不足,条件较差,人们称“富南校,穷北校”,而“北校”办学不甘落后,先于“南校”办起“高级小学”……再如民国二十三年(公元年)蒲南镇借座“文峰阁”开僻为“中山公园”,进园处新砌表门,内设茶社、饭店、书场、戏台,各处广植树木花草,从南洋桥至公园大门大道两侧植冬青树为绿化带,镇人常去消闲,品茶、听戏、打牌;见此情况,蒲北镇也迎头赶上,将原巳停办拼入北校的“东校”旧址改建为“群众教育馆”,内设阅报室、图书室、乒乓(台球)球室、唱歌室、象棋室及茶社、小卖部,每天多人聚集于此,下棋唱歌,饮茶聊天,也人气旺盛。……这些效仿和竞争,促进了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由于白蒲历史上有近千年的分辖,因此白蒲的行*机构一直是南北两套,而庙宇、学校、桥梁等都分别冠上“南”“北”两字,也是两套,成为白蒲的一大特色。如“南浦春帆、北楼秋获”“南校、北校”“南大街、北大街”“南石桥、北石桥”“南文昌宫、北文昌宫”“南泰山、北泰山(碧霞宫)”“南武庙、北武庙”“南魁星楼、北魁星楼”“南空场、北空场”“南日新池、北日新池”……

或许是白蒲镇与“一镇两辖”有缘吧,无独有偶,年1月20日白蒲第二次解放,此时,白蒲以大河为界,河东隶属苏北行*公署南通专员公署如东县(九分区);河西属苏北行*公署泰州专员公署如皋县(一分区),由“南北两辖”变为“东西两辖”。后不久,白蒲统归如东县管辖,年后白蒲镇划归如皋县,便一直统归如皋县(市)管辖,彻底结束了“一镇两辖”的格局。

千年古镇白蒲可记之处岂只是她的“一镇两辖”,她当年古朴典雅,园林遍布,风景如画。人们婉惜地称她是“逝去的周庄”。最后,用我《题吴公绘蒲塘全景图》古风一首表达对她的怀念,并为本文作结。

吴公巧绘古镇图,妙笔生花现旧踪。

一镇两辖界碑立,千载相沿隶泰通。

文峰遥岚碧水绕,法宝形象香烟笼。

宫河一线穿南北,虹梁三曲跨西东。

递铺驿道通百里,银杏古木入九重。

市街繁荣商贾集,皇恩浩荡石坊耸。

魁星两楼书声朗,碧霞双山晚钟洪。

李鳝鬻画庵梅熟,岳飞度饮井济忠。

沙苑北园寓袁枚,燮抵郑府认同宗。

忠烈脱险河闻马,纯孝变夷巷挂弓。

抗倭结营虎牢关,尚留片石白浪涌。

蒲塘旧景似江南,逝不可追笑谈中。

文章原作者投稿发布

白蒲生活编辑部整理

挖掘更多古镇历史,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