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慕田峪长城(作者拍摄)
明代九边图的绘制及其特点
—中国测绘史学习笔记
作者:老村长
年1月30日于北京
明代中晚期,为加强北方的防务,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沿长城一线险要地带,先后设立九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为保障边镇驻防的军事需要,明代绘制了诸多关于九边的图和图论、图说、图志。
一、历史背景
长城,是中国古代诸侯国之间或封建王朝与民族统治集团之间以及少数民族建立的*权相互之间军事斗争的产物。从春秋战国到明代的两千多年间,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横贯中国北部的秦、汉、明长城规模最大,长度均超过公里,故称万里长城。
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在长城沿线设重兵戍守。秦设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12郡,进行戍守和垦殖。汉于河西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并在河套筑朔方城,移民屯戍。明代屯戍最为完备,将长城沿线划分为辽东、蓟、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和甘肃九镇,合称“九边”。各镇派总兵率军驻守,辖卫、所、关、寨、营、堡等共余处,守备兵力达60~万。
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终点嘉峪关(作者拍摄)
辽东镇,总兵府驻今辽宁省辽阳市,后迁今北镇市,所提辖边墙东起凤凰城(今凤凰市),西至山海关,长公里。为京师右臂。
蓟镇,总兵府驻今河北省迁西县西北的三屯营,所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抵居庸关的灰岭口,长余公里。为京师北部重要屏障。
宣府镇,总兵府驻今河北宣化,所辖边墙东起居庸关东的四海冶,西达大同镇平远堡(今山西东北隅天镇县),长公里。沿线筑城坚固,重要地段多道城墙并列。
大同镇,总兵府驻今山西省大同市,所辖边墙东起山西天镇县东北镇口台,西达偏关县东北的鸦角山,长公里。宣府、大同两镇为京师左臂。
太原镇,又称山西镇、三关镇,总制府驻今山西省偏关县城,所辖边墙西起山西堡德县黄河岸,向北经河曲、偏关县老牛湾,转向东行,至鸭角山又趋东南,经宁武关折向东北,过代县、繁峙县北抵平型关,再转向南经龙泉关,南至黄榆岭,长余公里。
延绥镇,总兵府驻今陕西绥德,后改榆林镇,总兵府驻今陕西榆林市,所辖边墙东起清水营(今内蒙古清水河县附近),西达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东),长公里。为关中北部屏障。
宁夏镇,总兵府驻今宁夏银川市,所辖边墙东起大盐池(今宁夏盐池县境内),西达兰靖(今甘肃皋兰、靖远),长0公里。是由大漠南犯关中、兰州的必经之地。
固原镇,总制府(三边总督)驻今宁夏固原城区,所辖边墙位于宁夏镇以南,东起陕西定边县西南,西达兰州以西洮河、黄河交汇处,长约公里。
甘肃镇,总兵府驻今甘肃张掖市,所辖边墙东起景泰县,西至嘉峪关南,长余公里,为关中、兰州西北屏障。
九边不是明王朝的固定界边,但属屯兵驻守的边境重镇。明代中期起,北方边患加剧,九边地区成为明王朝与北方民族角逐的主战场和战略防御的主要方向。地图是表达和认知战场地理环境的重要工具。为满足边镇驻防的需要,明代绘制了名目繁多的九边图;还有多种图论、图说、图志,用来描述地图上没有或难以表达的内容,这实际上就是边镇的军事地理文本。
辽宁博物馆所藏许论《九边图论》彩色摹绘本(来自《中国古代军事测绘史》,解放军出版社)
二、九边图的绘制
明代绘制的九边图名目繁多,如九边图、九边图论、九边图说、九边图志等,多以图文相结合反映九边地区的地理情况。
明代绘制九边图的人很多,始于许论(~年)的《九边图论》。罗洪先在其《广舆图》中“作九边图十一”,目的是为“王公设险”,使之“安不忘危”,并警示“夷夏大防,严在疆圉”。明末陈祖绶所绘《皇明职方地图》,对边镇地所绘更详细,便于军事指挥。称《九边图论》的,除许论的《九边图论》外,还有张瓘、尤英、汪瓘的《九边图论》;称《九边图说》的,有霍冀、申用懋、马一龙、万建章的《九边图说》;称《九边图志》的,有郑晓、金献民的《九边图志》等。这些图、论、说、志中,罗洪先、陈祖绶的图在明代边镇地图中具有代表性,内容比较详尽的是许论、霍冀和申用懋的《九边图说》。
许论(~年),字廷议,河南灵宝人,自幼随父遍历边境各地,喜欢研究兵法,熟知关隘要道的地理形势。嘉靖十二年()年,许论调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后,根据自己所掌握情况和各地报送的图籍,开始绘制《九边图论》,次年进呈皇帝。其《九边图论》采用一图一论的形式编制,先绘总图,再作《九边总论》;各边分图采用同样方法,先图后论。因其内容翔实,方便实用,深受朝廷赏识,颁发边镇使用,且对其后九边图的绘制有较大影响。但是,许论的《九边图论》原件没有流传下来,今天所见到的为摹绘本。
霍冀(~年),字尧封,山西孝义人,隆庆年间兵部尚书。他为了绘制《九边图说》,曾令各镇“画图贴说”,上报辖区内的地理情况,综合所得资料绘成《九边图说》。所绘《九边图说》中,“每镇有总图,以统其纲,有分图,以析其目”,采用一图一说、先图后说的方法,将九边防卫阵地的主次、攻守的难易程度,以及各镇驻军人数、粮草屯积数量等作了全面介绍。霍冀《九边图说》与罗洪先《广舆图》中的《九边图》极为相似,可能受到罗图的影响。
申用懋(~年),字敬中,今江苏杨州人,万历年间兵部职方郎中,熟悉边防情况。他的《九边图说》,是以自己对九边情况的了解和对罗洪先、霍冀等人“九边图”的研究为基础绘制而成,内容详尽,影响较大,其彩绘残卷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陈祖绶的《皇明职方地图》,就是仿照申用懋的《九边图说》绘制而成。
《镇戍总图》(来自《中国测绘史》第1卷,测绘出版社)
《蓟镇边图》(来自《中国测绘史》第1卷,测绘出版社)
在明代的综合性志书和图集中,多收录或绘制有《九边图》。如《明会典》第卷载:“天下险阻要冲,在职方皆有图本,今不能尽载,而边事持重,故载镇戍总图一、九边图九”。这充分说明明代对边防地图的重视。《镇戍总图》所绘的全国镇戍界域为“东起朝鲜,西至嘉峪关,滨大海,连沙漠,道路纡萦,各万里余风”。图中,对全国的司、州所在地作了简明标注,而对北方镇戍界的情况则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地点标注较密,地势反映突出,特别是对西北的榆林镇到嘉峪关的界线用“三线”符号加重表示,榆林镇东至鸭绿江的界线用“双线”符号表示,说明了西北是当时的重要防御之地。《蓟镇边图》所绘范围自辽东镇起,西至宣府镇边,沿线千余里,图上山峦险峻,关隘重重,壁垒林立,突出表示防卫界线,整个防区界线上旌旗飘扬,显示了严阵以待、不可侵犯之势。又如茅元仪在《武备志》中收录《镇戍图》(即九边图)9幅,罗洪先在所绘的著名地图集《广舆图》中有11幅九边图等。
为加强边镇防守,各边镇将领对管辖的防区进行了测绘,绘制了边防图,如杨时宁的《宣(化)大同山西三镇图说》,刘敏宽的《延镇图说》,刘昌的《两镇边关图说》,翁万达的《宣(化)大同山西诸边图》等。可见,《九边图》在明代军用地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甘肃边图》局部(来自《中国古代军事测绘史》,解放军出版社)
三、九边图的特点
明代的九边图,采用中国古代传统地图制图方法绘制,以满足军事需要为主要目的,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来综合反映边关地理情况和布防态势,特点明显。
采用古代传统制图方法绘制。明代的九边图,主要采用在中国沿用千年的制图六体和计里画方的传统地图制图方法绘制。对于地形、地物,特别是具有军事价值的标志物,除了采用符号表示外,主要采用写景绘制法,如水面多用波纹线或鱼鳞纹表示、山脉用突出的山峰表示等。许论《九边图论》图面鲜艳,山、水、路、川以青、绿、赤、黄色分别表示,色彩协调,层次分明。此外,多数地图还标注有比例尺,说明这些地图具有较高的精度。
以满足军事需要为主要目的。上述九边图,都侧重于军事要素的表示,完全是为满足边镇驻防军事需要而编制。正如兵部职方司主事许论在《九边图论·序言》中所说:“封疆延袤,山川险易,道里迂直,城堠疏密,据形审势,计利制胜,非图莫见也。于是乎,复制《九边图》”。《明会典》的《镇戍总图》,对于重点防线或防御方向,用特别符号突出表示,显示了明代军事布防的实际态势。无疑,这些地图对于了解边镇地理形势和谋划边疆防御作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图文结合互为补充。明代绘制的九边图,普遍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来综合反映边镇地区的地理情况。通常是先图后论(说)、一图一论(说),先总图后总论(说)、先分图后分论(说)。图直观地反映了总体地理形势,论(说)则详细地描述了图中无法或没有表示的内容,如阵地位置、攻守方向及难易程度、驻军数量等,图文结合,互为补充,便于全面了解掌握边关地理情况及布防形势。
总之,明代绘制的九边图和图论、图说、图志,除了满足当时的军事应用需要外,也反映了当时明代北方镇戍边境的地理情况,对于研究明代的疆界及其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注:本文参考并引用《中国古代军事测绘史》(王树连著,解放军出版社,)、《中国测绘史》第1卷(测绘出版社,)、《中国地图学史》(喻沧、廖克编著,测绘出版社,)、《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环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文献资料编撰而成。题图照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老村长所有,如转发须联系作者。
联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