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治疗 http://pf.39.net/bdfyy/导读
西池、二仙桥、西津、金石山、铜陵山、樟源、千金陂、白水、灵谷峰、浒湾等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这些离我很近的地名,它们大多是汤显祖郊游或送客之处。好奇之余,我不由得顺着诗文的纹理脉络,去抚州(旧称羊城)郊外追寻汤显祖的足迹……
羊城外,追寻汤翁的足迹
汤翁逝世四百年了。在南京,在遂昌,在徐闻,在他昔日为官之地,他的背影真的远去了吗?难道岁月果真毫不留情地将他的足迹掩盖、深埋?
异乡寻梦,对我而言,也许是个不切实际的痴想。现实中,我待在书房里翻读《汤显祖诗文集》,从泛黄的纸页间,从竖排的繁体字中,寻找着各种有趣的信息。我惊异地发现,西池、二仙桥、西津、金石山、铜陵山、樟源、千金陂、白水、灵谷峰、浒湾等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这些离我很近的地名,它们大多是汤显祖郊游或送客之处。好奇之余,我不由得顺着诗文的纹理脉络,去抚州(旧称羊城)郊外追寻汤显祖的足迹。
从抚州城西出发,汤显祖的郊游或送客地主要有西池、二仙桥、西津渡、金石山、铜陵山和樟源等。
西池湖畔的二仙桥
二仙桥,今天看上去毫不起眼,行人从桥上走过,压根儿不会想到脚下有桥。它卑微地卧伏在周边林立的高楼脚下,似乎早被人忘记。也许没有谁还在乎它历史的悠久。它始建于南宋景定年(-),原为三孔石拱桥,现为单孔,横跨连樊水。只是连水、樊水如今怎么也找不到,不知何时消失了。甚至也没有人还在意其名字来历的传奇色彩。据明代《二仙桥记》中说,二仙桥之二仙,一姓连,字可久,能诗,好著羽衣,遂为羽客,后得仙道去,为玉皇香案侍中;一姓樊,字秀齐,亦汉人,隐居于壶山,服气炼形。因二人曾游于临川郡,浴于此水,故桥曰“二仙桥”。
传说自然是离奇的,而汤显祖的诗文是靠谱的。可以说,明代的二仙桥一带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汤显祖在《秋日西池望二仙桥》诗中说:“池上映秋光,登临爱夕阳。镜中蒲柳色,衣上芰荷香。听雨初留屐,当风一据床。猗兰延客语,高菊以邻芳。紫翠连山暝,晴阴隔水凉。坐看人世小,仙驭白云乡。”此诗作于他弃官还乡后。一个秋日的傍晚,汤显祖离开书斋,泛舟西池,眺望二仙桥。从诗中看,当时二仙桥一带水面开阔,被称为“西池”,湖上十里风荷,三秋高菊,蒲柳照水,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且有亭台楼阁,风景如画。诗的末尾“坐看人世小,仙驭白云乡”,表现了他辞官还乡、摆脱俗务后的轻松闲适。汤显祖的另一首诗《西池》再次向人们展现了西池秋景,“白鹭低迴疾,寒塘秋叶稀。暝烟开雨色,飞湿藕绿衣。”此诗也写于他弃官家居期间。又是一个深秋的日子,寒塘飞鹭,雾湿莲叶,汤显祖再次泛舟西池,他的心绪似乎有些许潮湿。二仙桥离汤显祖的新居玉茗堂不到两里地,他常来解闷散心,既可远离市嚣,排遣仕途失意后的落寞情绪,又可思接千载,寻找创作灵感。古老的二仙桥,还有如今早已消失的西池,伴汤显祖度过了多少清闲而又充实的时光啊。
烟消船去的西津渡
西津渡,一个日渐隐藏到线装书里的地方,一个已活在汤显祖的诗文中多年的古渡口。它地处抚州市临川区城西乡,在现抚北大桥所处地的上游二十来米的地域。昔日,临水(又叫宜黄河)两岸百姓的出行来往全靠艄公、船娘的小木船、竹筏子运送。西津渡虽处于临水东岸,但因此地原是连通抚州城西门的,故得名西津渡,它既是临川一处胜景,也曾经是抚州通往赣西、赣北的重要渡口。为了方便来往商人打尖住店做生意,来这开店做各种买卖生意的人便聚居于此,于是形成了西津街圩。明、清两代,西津街圩和西津渡还很繁荣。如今,西津渡遗址上只留下几块河石、数堆黄沙。
而当年,西津渡也是汤显祖常去的地方。谁没事,会去渡口流连?显然,是去送别客人。汤显祖在《津西晚望》中写道:“西津西望绿冥蒙,流水花林秋映空。三峰忽自飞灵雨,凌乱金光日气中。”花树含情,远山叠翠,还飘着太阳雨,诗中生动描绘了西津渡秋日黄昏的美丽景色。这首写景诗,作于汤显祖弃官返乡后,他在西津渡望见的“三峰”,很可能就是铜陵山(古代称鹅峰,那里曾建有鹅峰书院)、龙会山和梦山。然而,汤显祖前往西津渡口,到底送别那位客人呢?他为何傍晚送客呢?是他白天太忙,忙于创作,还是黄昏送客更有情调?古渡无语,河水滔滔。
草木幽深的金石山
金石山,也是汤显祖常去送客的地方。金石山过去又叫金石台、玉石台、狮子山、狻倪石等,位于临川区抚北镇和展坪乡的交界处,在抚河西滨,今临川区展坪乡山下村的南侧,离万魁塔不远。此山南面悬崖陡壁,北面坡势延缓,山顶平坦如台,山体多系赤褐色岩石构成,故名金石山。金石山曾是抚州风景胜地。山上曾建有遥碧堂、仙隐观、藏书楼、保养天和精舍等。临河峭壁中有仙岩、水岩,一条石阶笔陡而下,岩下有金石桥。清代同治年间,尚有人在此山创立“金台社学”和“尚义祠”,并修复仙隐观。
汤显祖同金石山很有缘分。他在《首秋玉石台送胡元吉踅返芝湖》诗中写道:“漉中沙井竹厨烟,五柳门生得此贤。醉与踏歌清梦晓,老拼吟眺白云天。杯分玉石人如玉,舟过莲荷客泛莲。便欲同君将巧思,秋光时近鹊桥边。”此诗作于弃官家居期间,一个初秋之日,汤显祖到金石山送别朋友胡元吉。从诗中可知昔日的金石山风景绝胜,崖壁如削,金黄如玉,山下水塘处处,到处莲花盛开,游客众多。再看《狻倪石别饶仑》一诗,“兰凤吹棹满清河,胜友临筵叹别多。石上敲云笼暮竹,烟空遥月拢春萝。宁愁上鼓吹离析,自有光灯接笑歌。解到星阑无得语,祗应分泪与行波。”此诗写于25岁以前,汤显祖还未考中进士,他在一个春天的傍晚送别好友饶仑,诗中描写了金石山的美景,抒发了同饶仑依依惜别的深情。可见,汤显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孤高之徒,而是酷爱交游,广结师友,常到金石山送客。今天路过草木丛生、寂寞无闻的金石山下,谁又会想起汤显祖那段情真意切的友谊呢。
汤显祖是否到过铜陵山呢?在他的一篇诗文中,有这样的文字:“七月四日天清,步出城西门望红泉宝盖,折北而东-----”。从字里行间推测,他应该到过铜陵山(古称鹅峰),红泉、宝盖就是这山中的著名景点。不过七月四日这天,汤显祖并未前往铜陵山,而是来到抚河边的沙滩上,看见两具枯骨,他感触良深,写下一首道歌。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生前好肌理,去后饱鸱鸦。有形尚消蘼,安知魂魄涯?人世露栖草,人生风落花。欢养有同尽,贤圣讵能赊?子今离缀宅,余亦昧专车。相逢即相主,谁问骷髅家”。此诗作于万历五年(年)丁丑秋,汤显祖28岁,考进士落第。从诗中可以看出他不信鬼神迷信之说,不相信有来生,而是看重今生。汤显祖“贵生”的思想和豁达的生死观,在此诗中便已露端倪。这样,人们便不难理解他后来在弥留之际提笔写下《决世语》七首,祈求丧事从简,祁免哭、免僧度、免牲、免冥钱、免奠章、免崖木、免久露的做法了。汤显祖能在生命的终点上仍惊世骇俗地“狂”一把,这绝非偶然。(明末临川祝徽“山斗具瞻”石刻)
暮色笼罩的樟源岭
樟源即樟源岭,又叫状元岭,位于临川展坪乡与桐源乡交界处,山间茂林修竹,一片葱茏。这里也是汤显祖常去送客的地方。过去这里是临樟驿道的必经之地,也是江淮广浙之交通要塞。元朝泰定年间(-),丰城人陆祥叔出资命匠在此修凿驿道,计时二千日,才在山道上铺成七尺宽的石路,并在山顶辟石室,奉佛像,建凉亭,立石碑。
状元岭驿道修好后,这条古道上热闹空前,每天行人车马络绎不绝,其中有达官显贵,也有贩夫走卒。汤显祖就多次行进在这古道上。在他的诗文里,至少有两首诗提到樟源岭。一首为《望樟原》:“稍从西日望樟原,漠漠生烟迷远村。石磴红泉非外奬,玉池清水自灵根。尊生且翳桑榆乐,取世空资桃李言。懒慢松门成独佇,淡月微云染黄昏。”此诗作于他28岁到30岁期间,他尚未考中进士。诗中的“樟原”就是樟源岭。诗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樟源岭黄昏时的景色,夕阳西下,烟雾迷蒙,樟源岭和山下的村庄都笼罩在茫茫暮色中;颈联化用典故生发感概,尾联情景交融,汤显祖目送朋友远去,遥望天边的淡月微云,心中满是难言的惆怅。另一首为《秋夕樟原赠客》:“秋色自凄清,登高含远情。玄林户豹隐,彩烛天鸡鸣。月露茫无际,川涂浩已征。枯桑蓟门外,冰雪有人行。”此诗作于汤显祖25岁之前。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汤显祖送客送到离抚州城30余里的樟源岭,可见他同客人的交情应该很深。送客送到这样远,这样晚,他送别的到底是怎样一位尊贵的客人呢?这位客人又是谁?两首诗都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不过,汤显祖待友真诚,情深义重,着实令人动容。真的,也只有像他这样率性痴情的文士,才能写出感天动地的《牡丹亭》。
从抚州城东出发,汤显祖的郊游或送客地大致有白水、灵谷峰、浒湾等。
白水茫茫的白水村
白水,即白水村,在抚州城北,离抚州城直线距离不到十里,现归临川唱凯镇管辖,也是汤显祖常去送客的地方。由于地势低洼,到了涨水季节,村外白水茫茫,因而该村叫作白水村,在古代就很出名。
汤显祖有多首诗写到白水。一首为《白水》:“庭前欲尽山明归,古木溪头灯火微。客子行舟随地转,闺人破镜一天飞。多名楚雀暮枝急,无数河鱼春水肥。归去文昌门外井,红桃香露满人衣。”此诗写于汤显祖28岁到30岁期间。诗的前三联都是描写白水渡头的景物,尾联交代回家时已是夜深,连衣服都被桃花上的露水沾湿了。从诗中看,在一个春日的傍晚,汤显祖到白水渡头送别客人。当时的白水村外长有不少古树,也许是老樟树,村前的河里春波荡漾,水里的鱼儿又多又肥。可以想象,汤显祖来白水的次数肯定不少。他在另一首诗《金鸡城前望白水有怀》中也念念不忘白水:“金鸡城前花未稀,白水庄前人正归。”此诗作于万历五年()丁丑下第南归途中,他时年28岁,未能考中进士,心情抑郁。另外,汤显祖还有一首诗《白水园》写到白水,作于弃官闲居期间。
看来,白水同汤显祖的缘分不浅。前些日子,我们特意寻访白水村。村里有四大姓:陈、支、乐、艾,常住人口有多人。村里现存古迹较少,只有一座重修的华光庙,里面供奉着二郎神,香火很旺。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村里迎神,人山人海,非常热闹。不过,我没有找到白水古渡的旧址,倒是在小河上游的渡口艾家村前看到一个渡口,渡口对岸便是下璜村,听说村里还有姓汤的人家,是汤氏家族的后裔。我顿时若有所悟。汤显祖家住文昌里汤家山,离抚河很近,他为什么不在文昌桥头的肖公庙码头或者鸡蛋馆码头登船送别客人,沿抚河水路北下南昌,而偏要舍近求远,前往白水村呢?我猜想,汤显祖的这位客人也许在下璜村做客,甚至住了几天,于是汤显祖便来到白水渡头送客。再深究下去,当时汤显祖是骑着马沿干港河堤来到白水,还是坐着船从千金陂出发,沿着干港河经孔家渡来到白水呢?白水这个地方,同样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闲适隐逸的灵谷峰
灵谷峰位于抚州城东郊,距城区约12公里。相传东晋大诗人谢灵运主*临川时,常来此山游玩,故名“灵谷峰”。该山诸峰连抱如嶂,山间多寒泉奇石,以其山峻景秀而名扬天下,王安石在为其三舅吴藩《灵谷诗集》所作序文中说:“吾州之东南有灵谷者,江南之名山也。”。
汤显祖曾多次登临灵谷峰。他在《灵谷对客》一诗中写道:“秀色红亭春自饶,薜萝闲受小山招。疏窗夜色寒青竹,密苑朝光暖翠条。厌世转寻丹臼诀,怀人空散白云谣。拼将海日窥岑寂,定有人吹紫玉箫”。此诗作于汤显祖25岁以前。诗的首联描写灵谷峰的春景,青翠的薜萝藤攀爬上山间红亭,显得悠闲自得;颔联描写暮色浸入窗外的青青竹林,让人心生寒意,早晨的阳光照耀园中苍翠的树木,让人感到温暖。前两联均写景,描绘了灵谷峰优美的景色。为后两联议论、抒情做铺垫。颈联和尾联议论、抒情,萌生远离世俗、求仙问道之心,表达对闲适自由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他还在《灵谷秋望怀南都少司成周公》写到灵谷峰:“十年何地一扬眉?犹记尊师玉眄垂。翠气流离分晓帐,兰光馥晔映秋墀。谁知更郁青霞气?不似长鸣白下时。致敬悠悠少春雁,单衣无绪独愁谁。”此诗作于万历五年()丁丑秋,汤显祖时年28岁,考进士落第。史载,这年十二月乙未改南国子监司业周子义为国子监司业。诗里“少司成”即司业,周公即周子义,是汤显祖的好友。从诗中看,一个秋日,汤显祖登临灵谷峰,看到山间美景,触景生情,想起好友周子义,希望他能得到升迁,从此扬眉吐气。汤显祖既有对周子义的思念和祝愿,又有对自己前途命运的忧虑。青青灵谷峰,见证了汤显祖年轻时的潇洒与浪漫,一定也忘不了汤显祖莫名的伤感与惆怅吧。
花光蝶影里的浒湾
浒湾也是汤显祖常去的郊游之地。浒湾在抚州城东南郊,位于金溪县西部,紧傍抚河北岸,素有江南重镇之美称,赣东俗谚“临川才子金溪书”即称赞浒湾出书之盛。这里风光旖旎,曾是明代江西最大的印书中心。
当年,抚河水运发达,汤显祖从抚州城外出发,乘船溯河而上,去浒湾并不远,且沿岸风光如画。汤显祖25岁时,写了一首《浒湾春泛至北津》诗:“芳皋骀荡晓春时,暮雨晴添五色芝。玉马层峦高似掌,金鸡一水秀如眉。轻花蝶影飘前路,嫩柳苔阴绿半池。好去长林嬉落照,莫言尘路可栖迟。”看,初春时节,一阵暮雨过后,五色的芝草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白马山峰如掌立,“金鸡一水秀如眉”。汤显祖踏着开满鲜花的小路,随着五彩斑斓的蝶影,绕过嫩柳飘拂、苔痕碧绿的池塘,去长林晚照处打闹。这首诗是汤显祖年轻时的浒湾漂流诗,原来汤显祖也有过年少轻狂、风流倜傥、任情率性、放荡不羁的青葱岁月啊。
沿着汤显祖的郊游诗文前行,可谓一路风光无限。这些诗文大都写于他30岁以前和49岁之后,也就是在考中进士以前和弃官返乡之后。从中,可以看出汤显祖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对国计民生的关心,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斯人已逝,隔着四百年的光阴,重温其诗文,追寻其足迹,探索其心旅,也该算是对汤显祖的一种缅怀和纪念吧。
作者:李晓东
来源:抚州文史
编辑:辛想想
推荐阅读
?太震撼了!赣东大道挤爆!花车巡游抚州城首次大彩排!
?2亿元打造抚州赏花胜地!向日葵、薰衣草、玫瑰园……后天向市民免费开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