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http://www.yunweituan.com/m/首先要知道,锦衣卫只是类似于一个“特务组织”,并不是善于战争的“特种部队”,因此把拯救大明的任务放在他们的头上,这个逻辑是不合理的。
再者来说,大明被李自成打开北京城门前,锦衣卫们已经算是尽力救国了,即便他们不善于战争,能上场的却都已经上场,为了抵御敌人而亡,可惜依旧无法力挽狂澜。
并且在明朝崇祯年间,锦衣卫已经高度锐减,远远达不到十五万人的数量。
锦衣卫,这是一个洪武朝大臣闻风丧胆的组织。
锦衣卫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身边的“仪驾”卫队和禁军侍卫组合演变而来,他们的官职不大,但是权力却很大。
锦衣卫有着“先捕后奏”的超然权力,且独立于明朝廷的“司法”、“监察”体系之外,对于高高在上的皇亲国戚还有文武大员有着致命的伤害,所以锦衣卫的出现也被视为皇权高度集中的一个时代标志。
在洪武朝,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让自己直接管辖天下事务,结合这个事情来看,锦衣卫这种组织对明朝皇帝而言是至关重要。
可是锦衣卫在明朝的发展,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事情。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废除了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特殊组织,根本原因最有可能就是“锦衣卫”太过“黑暗”,锦衣卫设下的“北镇抚司”,有着独立私刑的权力,当时朝堂人心惶惶,朱元璋眼见这种监察的效果走向了畸形的发展,于是取消了锦衣卫。
锦衣卫的再次复苏,是在朱棣时期。
朱棣复辟“锦衣卫”制度,是因为他的皇位来得不是那么“光彩”,靖难之役,说好听点是清君侧,说难听点是造反,朱棣即位后,明朝的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在南京的他,时常能感到暗流涌动。
除了迁都北京以外,朱棣还做了一件事情巩固自己的皇位,那便是恢复锦衣卫制度。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锦衣卫的作用扩大了许多,一方面监察百官,一方面则是成为皇帝的战争情报“组织”,朱棣北征草原期间,就有锦衣卫刺探情报的身影,在“东厂”设立以前,锦衣卫对明成祖的作用十分之大,在锦衣卫的辅助下,朱棣完成了中央政治的处理方式的体系,为内阁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锦衣卫从明成祖时代以后,便是皇帝的“手足”,能量不比内阁,但是手段和范围远远超越内阁。
如果让锦衣卫就此发展起来,按道理来说,锦衣卫应该会成为一个管理“政治”及“军事”的特殊部门,但是朱棣在位的时候,也很害怕锦衣卫独自做大,他也无法解决当年朱元璋所遇到的这种问题,于是他设立了“东厂”。
东厂和锦衣卫不同的是,东厂是由宦官组成的,相比锦衣卫选的都是官员的子孙后代,东厂对于皇帝有着极高的忠诚度。
所以锦衣卫也被压制了,直到明宪宗时期,西厂设立,锦衣卫再次失去了一家做大的机会,成为了皇帝的“手足”之一,而不是唯一的皇权工具,就这个阶段来讲,锦衣卫的发展是有着曲折性的,这个组织没有后世所说的那么“无法无天”。
但即便如此,锦衣卫因为皇权的变动而发生人数上的变动,在历史上,锦衣卫的确曾经达到“十五万人”之巨的人数规模,这是出现在明世宗嘉靖皇帝期间。
为什么锦衣卫在这个阶段人数膨胀?
就是因为明世宗自己沉迷“长生”,嘉靖多年不上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权和政治正常运转,明世宗除了牢牢把控了内阁与司礼监以外,还加强了锦衣卫的能量,有锦衣卫在,明世宗等于是上了双重保险。
不过话说回来,锦衣卫的人数暴增,对于朝廷来讲并不是什么好事,事实也证明了,嘉靖时期能让严嵩这样的“奸臣”存在如此之久,正是锦衣卫“松懈”的一种表现。
锦衣卫因为人数过多臃肿而导致后来的裁撤,对锦衣卫打击最大的时候,还是属于明神宗时期。
因为明神宗也和嘉靖皇帝一样,远离朝政,而明神宗不信任锦衣卫,他信任的是东厂,于是东厂的主要宦官频频打击锦衣卫,就连锦衣卫的人员设立,也是东厂说了算,这一个阶段,锦衣卫逐渐被“渗透”得失去了原来的超然地位,逐渐沦为东厂的附庸。
大明著名的“宦官权臣”魏忠贤就曾经多次任命和罢免过锦衣卫最高的负责人:锦衣卫指挥使。
所以就以魏忠贤的行为为标志,锦衣卫彻彻底底被打压成了一个“装饰品”,明朝后期的锦衣卫,的确已经失去了在明太祖时期的那种强大,而且皇帝为了关照文武百官,总是让官员的“家属”受到蒙荫成为锦衣卫,就基于这个特点,锦衣卫已经不可能被重用。
在大明后期,锦衣卫的主要工作便是对外刺探情报,他们不再疯狂地监察百官,这成为了宦官集团东西厂的工作,这个本来就是为了制衡锦衣卫的“东西厂”,竟然还反客为主,爬到了他们的头上去。
而在北京城门被打开前,更有“实力”的宦官集团纷纷失效,大明被灭亡无法抵挡。
但要说锦衣卫在大明危难之际没有付出,这也是有失偏颇的。
在大明关于对抗东北女真还有国内的农民起义的记载中,其实经常能看到锦衣卫的身影,虽然锦衣卫不是特殊的战争部队,但是他们也一样上过战场杀敌,就拿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来说,就有锦衣卫在守城战争中牺牲。
例如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之一李若琏,他就带着仅剩不多的锦衣卫守卫着北京城,可惜的是锦衣卫人数太少,敌人太多,李若琏只好跟着崇祯一同赴死,剩余的忠心的锦衣卫全部自尽殉国,这个算给了明朝皇帝一个体面的回报,不至于让锦衣卫成为笑话。
当然啦,有着忠心的锦衣卫,自然也有狡诈的锦衣卫。
比如最著名的大清“第一位总督”骆养性。
骆养性的前身,正是大明朝的“锦衣卫”负责人”。
骆养性在大明的后期地位不低,而且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期间,他还带着不少的守军、中官受命保卫北京,但谁知道,骆养性隔岸观火,在李自成进城后率众投降,可笑的是,李自成还把骆养性囚禁了起来。
后来骆养性也实属运气好,因为大清很快入关,李自成仅仅是当了几十天皇帝,还没腾出空来处置骆养性,大清便入住北京,骆养性于是乎被重重提拔,成为了大清第一位总督,天津总督。
所以在大明后期,锦衣卫已经不再纯粹,他们对皇帝的忠诚已经有了质变,不仅人数已经没有了十五万之多,而且行为和表现还让人为之感到荒诞,这样的锦衣卫,不可能救国,甚至可能会误国,正如骆养性之举,便是最好的证明。
大清入主北京后,南明政权还在活跃着,南明政权带着仅剩的明朝锦衣卫在与清朝对抗着,总的来说,南明时期的锦衣卫,要比整个大明二百多年的表现“耀眼”得多,不过这终究是一场没有结果的坚持,毕竟大明早已积重难返。
而锦衣卫的正式灭亡,也是南明政权在灭亡后一同进入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只能被回忆的岁月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