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于1949我与祖国共成长半月谈新媒体 [复制链接]

1#

一位七旬老人(右)在公园里与游客分享自己拍摄的照片张晨霖摄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及其家庭的命运。本系列报道分别选取一群出生于、、、、、、年左右的人,真实记录不同年代个体的成长故事和家庭的变迁经历,以家史印证国史,以个人史折射时代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比起一般人,有一群老人对这70年感触尤深,面对半月谈记者,他们会把声音提高两分贝,自豪地说:“我是年生人!我与共和国同龄!”

出生时,他们和整个国家一起迎接初升的太阳;成长中,他们经历着祖国发展历程中的风风雨雨;如今,他们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他们与祖国荣辱与共,一生坚定爱国信念;他们的生活历经甘苦,把汗水泪水洒入史册;他们用自己的故事,书写着祖国成长壮大的点点滴滴。

撑起小家,贡献“大家”

“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过去我做梦都不敢想!”陕西村民王德民说。70岁的他出生于铜川市耀州区王家砭村,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王德民打拼了一辈子,现在终于过上了简朴而充实的生活。

上世纪60年代,西部农村生活贫苦。为了养家,王德民刚上完小学就辍了学。“我下过矿,种过地,凡是你能叫得上名字的力气活我基本都干过!”从王德民能记事起,他的父母就久卧病榻。作为家中长子,他小小年纪就得撑起一个家。“我得在生产队赚取工分来养活我的父母和妹妹。”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展开和包产到户的实施,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年左右,村里几乎全部解决了温饱问题,王德民家也跟着好了起来。

娶妻结婚,生儿育女,步入中年的王德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了供3个孩子上学,天天“豁出命”干活儿。“父亲说只要我能继续往上上,他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二儿子王小宇说。

为了多赚钱,王德民当过铁匠、木匠,拉过架子车。他自己在家里吃腌咸菜,却把省下来的钱拿去给孩子买牛奶补充营养。他在村里企业干活儿,把单位发下来的崭新工服,全都留给孩子,自己从来不舍得穿。时光荏苒,等到孩子们一个个长大、就业,王德民已经双鬓斑白。

劳累一辈子的王德民,如今过上了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现在能过上好日子,多亏父母当年的付出。我爸也经常嘱咐我们,要多为家庭做贡献,把自己的小家经营好,国家才能强大。”王小宇说。

立志读书,反哺国家

对于东北地区的老百姓,新中国成立后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抗美援朝。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老人娄成武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辽宁毗邻抗美援朝前线,娄成武的老家在辽宁省北镇县的一个小村庄,70岁的他至今记得当时村里的情形:许多年轻人上了战场,村里家家户户不管多艰苦,都主动给前线送粮食,“家长把一袋一袋的高粱米送到乡政府,由政府统一安排送粮”。

娄成武说,抗美援朝那几年,村干部带着大家除四害,特别是灭老鼠控鼠疫,以防敌方对我展开细菌战。“当时村里家家都深翻土地,用那种从苏联进口的大拖拉机,把土都翻起来一米多深。每家每户都用报纸和浆糊在窗户贴上米字条,防止敌方飞机投炸弹,震碎玻璃伤到人。”

除了抗美援朝,让娄成武印象深刻的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苦时光。那一年娄成武小学四年级,恰好赶上困难时期。当时的粮食供应标准是每人一天三两八钱四,根本不够吃。娄成武记得自己和小伙伴们放学后去公社食堂,吃的是土豆、茄子、白菜、豆腐,配高粱饭和玉米面,很少有肉。

不过,娄成武说,当时虽然没办法人人温饱,但风气很好。“我们一个村子好几千人,家家都饿,家家都不容易。但那时候没有打砸抢,也没有偷盗的,几乎可以夜不闭户。”

物质生活不充裕,却激起了不少人读书改变命运的念头。娄成武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像我的家族,在那个年代有十几个兄弟姐妹都读高中、大学,我们立志:一定要读书走出农村。”这样的信念一路支撑着娄成武,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东北大学的副校长、知名公共管理专家。

年,娄成武过69岁生日时有感而发:“从小学到大学读书,都是国家拿钱培养的我。当年惟愿读书报效祖国,如今我把此生献给祖国教育事业,很满足。”

告别简陋,住有所居

广州天河体育场,被称为“亚洲魔鬼主场”,每逢球赛,都会有数万名球迷前来观赛。

生于年的黄鉴荣是个资深球迷,也是天河体育场的建设者之一。作为一名建筑师,黄鉴荣先后参与了不少广州市政建筑工程的建设。70年来,他和千千万万老一辈建设者一道,用双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所在的城市换了新装。

黄鉴荣出生在“一湾清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广州荔湾区。从记事时起,他一家数口居住的空间不足10平方米,拥挤,是他对居住环境的最初记忆。“屋子没有窗户,客厅、厕所和厨房都是几户人家共用。”年,黄鉴荣完成学业回到工厂,分得了单位旧厂房中的一间。当时,那座只有99平方米的厂房小楼,住着三四十号人。

黄鉴荣对住房的记忆是那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租住单位或房管部门的房屋,只有极少数人拥有自已的住房。人多房子少,三代同居一室是很常见的现象,人们普遍梦想着宽敞的住房。

年,黄鉴荣调到广州市建筑公司工作,这仿佛是他用双手实现梦想的开始。黄鉴荣先后参与了花园酒店、江湾新城、白天鹅酒店行政办公楼等工程的建设。工作第一年,他舍不得休息,即使过年,也只在大年三十休息了半天,大年初一一早,就去单位上班。

“改善住房是我曾经的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盖起高楼大厦,让这座城市越来越好,也让自己住得更宽敞,我很有获得感。”黄鉴荣对半月谈记者说。

“我们这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干劲十足,闲不下来”;

“我们这代人,吃过苦头,但也不怕吃苦”;

“我们这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

千万个像王德民、娄成武、黄鉴荣这样的老人,靠艰苦奋斗精神,书写出饱含辛酸而又让人充满敬意的家国史。

(半月谈记者荆淮侨沈洋白靖利王莹彭卓姚友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