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中医疗法 https://m.39.net/pf/a_4347857.html明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在这一历史时期,有“奇葩”的皇帝,有“奇葩”的臣子,还有一整套“奇葩”的特务机构。是的,相信大家已经猜到我们今天要聊的便是贯穿整个大明朝的特务体系——厂卫制度。
厂卫制度唯明朝所独有,但其根本性质又与历朝历代宦官、权臣乱政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笔者看来:明朝厂卫制度,在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博弈中,逐步填补权力真空,在极度膨胀的过程中全面失控,最终反过来破坏大明朝的整个政治体系!
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明朝厂卫机构的整体情况
厂卫制度从字面上来看分为“厂”和“卫”,我们接下来分别解释:
首先是“卫”,也就是锦衣卫。最早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创建,作为皇帝的“上十二卫”内廷亲军之一,其作用是代替宫廷“仪鸾司”负责宫廷出巡、祭祀礼仪,并侍卫君王。那么看到这里,我们自然就明白为什么锦衣卫的服饰如此华丽:绣春刀、飞鱼服……毕竟人家本身就是给君王充门面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锦衣卫的职能渐渐发生了变化。在皇帝的授意之下,锦衣卫开始逐步具备了侦缉捕盗、司法审判职能,到后来还拥有了自己的监狱,也就是明代官员谈之色变的“诏狱”。除此之外,锦衣卫还承担着探访民情和外事交流等其他职能。
接下来我们说说锦衣卫内部架构:锦衣卫都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这是他们的核心领导班子。设经历司,掌管内部公文;分设南北镇抚司,掌管本卫刑名,兼理军匠,而北镇抚司主管诏狱。
接下来是“厂”,这里包括东厂、西厂、内行厂。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夺取皇位,为了监视朝中对自己不满的大臣,于是设立了东厂,这便是“厂”的起始。与锦衣卫不同,东厂的设立从一开始便是皇帝因为与大臣的对抗而设立的特务机构。东厂的职责,一句话概括“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简单的说就是打击政治上的反对派!西厂和内行厂整体状况与东厂类似。
东厂的“一把手”叫做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一般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后改为排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执掌。我们时常从电视剧中看到的“提督东厂”,“厂公”或“督主”,就是指的这个职务。其下还设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贴刑官等职务,这些人员都是从锦衣卫当中抽调精干人员担任。
那么“卫”和“厂”是厂卫制度的主要机构,但是厂卫制度就仅仅只有“卫”和“厂”吗?
当然不是!对上,“卫”和“厂”还有一个共同的上级:皇帝本人!对下,锦衣卫还有地方分支机构,东厂还有担任出使、监军、分镇等具体职能的宦官群体和个人。这样才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特务体系。
二、厂卫制度在明朝诞生及发展的过程
前面我们对明朝的“卫”和“厂”的整体架构进行了一个概略性的描述,接下来我们结合厂卫制度的发展过程去探寻其背后的秘密。
一是皇权极度化的膨胀是其诞生的土壤。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便表现出了对文官集团的极度不信任的态度,无论是“李善长案”,还是“胡惟庸案”等等先后株连官员数万人,包括取消丞相而设立内阁等等作为,使得明朝从立国开始皇帝与官员之间的对抗情绪便紧张到了极点。而这个时候,锦衣卫作为皇帝对抗朝廷百官的工具便“粉墨登场”了。《明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位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在他的精心运作之下震惊全国的“胡惟庸案”暴发了,前后株连各级官员达七万余人!如此震撼的出场,也说明了特务政治将一定会在未来大明朝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实际上会发现,皇帝要全面扩大必然要造成官僚阶层的集体利益受损,也必然面临官僚阶层的集体抵制。然而官僚阶层是国家的实际运作者,国家机器的方方面面都掌控在他们手中,也包括刑事司法审判权。皇帝要跟他们斗,自然不能跳进他们的套路里被算计,而是要自己单搞一套。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之下,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开始逐渐诞生,他们作为皇帝对抗官僚阶层的工具而存在。
二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长期对抗为其提供了政治发展空间。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等人皆是在极端困难状态中脱颖而出的“精英皇帝”,简单说江山都是他们打下来的,所以对于朝廷官僚阶层的整体驾驭还是得心应手的。所以在这一时期锦衣卫、东厂等特务组织还单纯的是皇帝手中的工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渐渐的发生了变化……
首先在皇帝层面,由于其依靠血脉进行传递,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任皇帝驾驭朝局的能力存在着极大的偶然性、不确定性,而且极少能够出现如开国君主那般强悍之人,所以对于朝局的掌控整体来说是逐渐削弱的。那么官僚集团则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事务日益
变得复杂,故而官僚阶层整体规模一定是逐渐扩大,分工也日益严密、精确,对于皇权的限制势必越来越“精细化”。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王朝的历任皇帝整体驾驭能力逐渐减弱,官僚集团实力却在逐步加强,皇权受到挤压的压力越来越大,那么其需要借助厂卫等特务机构的地方自然是越来越多。而这个时候,厂卫便在皇权的推动下开始快速发展,并进而对朝廷的政治形势施加影响。那么第一位在这一层面做出“突出成就”的锦衣卫都指挥使,就是大名鼎鼎的纪纲。其在任期间,对朝廷大臣大肆迫害,解缙、周新等一个个血淋淋的名字背后都在控诉厂卫特务政治的恐怖!
三是厂卫之权在极度膨胀后导致变异和泛滥。如前文所述,随着皇权与官僚集团之间的博弈以及相互间力量的此消彼长,厂卫开始在明朝政治版图中逐步做大。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由于其经历“土木堡之变”,而后又通过“夺门之变”这一系列的波折复登皇位,使得其对于朝廷文官集团处于一种极不信任的状态。自其复位之后,便开始大力启用厂卫对百官进行监视。
那么很不巧,接下来的独宠万贵妃的明宪宗朱见深,喜欢“翘家”的明武宗朱厚照,“木匠皇帝”朱由校,这几位“奇葩”与文官集团可谓是“苦大仇深”,中间还有两个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万历皇帝朱翊钧,他们几位可以说是真的拉开了袖子和文官干啊!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君臣对抗时期密集出现,给了厂卫大幅度发展的空间。
著名的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便是出自这一段时期,他们一个个“崭露头角”的同时,也是厂卫渗透到大明王朝政治体系方方面面的时期。地方军镇有镇守太监,织个丝绸有织造局太监,打个仗有监军太监,等等不胜枚举。到了这个时候,厂卫已经发展到了全面干涉大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领域了,权势熏天的魏忠贤在这个时候也敢喊出自己是“九千岁”了……
三、厂卫制度发展的内在规律
前面我们对明朝厂卫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相关的政治背景进行了阐述,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来揭示厂卫制度的核心内在规律:
一是厂卫制度本质上是皇权的延伸。首先我们要明确,厂卫手中的权力本质上还是皇权!只不过是皇帝将手中权力委托给身边的近臣来行使,所以当皇帝权力收回的时候,厂卫自然而然也就土崩瓦解。这也是为什么刘瑾、魏忠贤等人虽然权势滔天,但是皇帝说杀就杀,说换就换。而厂卫制度之所以在明朝产生,根本原因在于明朝形成了集团性、统一性的官僚阶层,从而与皇权的专制独裁特性形成了长期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厂卫制度就犹如皇权的触手一般衍生出来,在各个政治领域与官僚阶层进行社会公权力的争夺。
二是厂卫之权形式上游离于法律之外。这一点是厂卫祸乱明朝的根本原因。皇帝为了自己单搞一套,于是在厂卫建立之初便让其处于法律框架之外,只是单纯的对君王负责。那么反过来真正能够抑制厂卫的也只能是皇权!如前文所述,皇帝驾驭局面的能力有强有弱,而且整体趋势是持续减弱的,厂卫虽是代行皇权,但是在失去制约的情况下,其必然会无限制的对外扩张,这实际上就是在填补皇权的“真空”!那么这种扩张的结果,就是把原本在法律框架内的事务一件一件的拿到法律框架之外,危机就这样逐渐诞生了!
三是厂卫之权的最终走向必然是全面失控。如前文所述,厂卫将国家法律框架的事务一件一件的拿到法律框架之外。那么当厂卫的发展逐渐蔓延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说国家机器运作基本上存在了两套“运行程序”。这样运行的结果就是在“两套程序”不一致的地方出现混乱,这就好比血管的“栓塞”,在各个环节阻碍“血液”的正常运行。那么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让大明朝的整个肌体彻底陷入瘫痪。当然,并不是说明朝的灭亡单纯就是因为厂卫制度的原因,但是其危害之大,破坏之巨却是有目共睹,更是将大明王朝推向深渊的重要推手之一!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