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1017/m2i2zp0.html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经过“庆历新政”挫败的范仲淹,自庆历六年离开宋廷权力中心后,屡经外放,一直未能回到东京汴梁。宋仁宗皇祐元年,心情郁闷的范仲淹被调任知杭州。此时年及六十岁的范仲淹,自26岁中进士以来,浮沉官场已历三十三年,看尽了官场的荣辱得失,也看透了宋仁宗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的性格,可以说是勉强守成,开拓不足。老范自庆历三年被召入京,开始实行“庆历新政”,也就短短一年多点,新政就搞不下去了,只能熄火走人。仁宗自己毫无雄主风范,甚至连祖上职业军人的丘八豪横派头都已荡然无存。可以说,北宋不缺人才,缺少的是雄才伟略的领头羊。太宗一脉确实品质不高,实在是浪费了一群才华横溢的辅弼良臣,跟着吃苦受罪不讨好。打庆历六年开始,范仲淹基本上就离开了京圈,出任知邓州,做些造福地方的力所能及之事,宰辅之才也只能经营区区一州之地。估计老范心中无时不在怒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他那满腔忧国忧民的热血,却无处抛洒,虽身“处江湖之远”,却只能忧其民了。而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下的。皇祐二年,太湖地区出现大饥荒,一时间饿殍遍野,惨不忍睹。时年已经六十二岁的范仲淹除了知杭州,还兼领两浙西路的兵马钤辖,于是赈灾的事情又落到了他头上。对于州郡治理这一套庶政,范仲淹有一套自创的方法论。而赈灾之要,无非钱粮二项。他一边发放赈灾物资及救济粮,一边又动员地方乡绅大户,将多余的粮食卖给官府,以备赈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北宋时代,太湖流域一带的人们有几个特点,一是特别热衷于搞湖面上赛舟的全民健身运动,二是特别喜欢烧香拜佛,求签祈福的心灵建设。老范对此早就摸得一清二楚。他不但不阻止,反而“投其所好”,公开鼓励地方大力举办全民赛舟比赛,号召大家一起去观看、游玩。作为地方官的范仲淹甚至带头出游,每天在湖面上大张旗鼓地宴请各路朋友,吟诗填词,喝酒赏景。在衙门的热情鼓励下,于是老百姓们也跟着有样学样,管他灾年还是丰年,人们都天天出去游山玩水,观光经济蓬勃向上。这还没完,老范又把辖区内所有寺庙的主持都叫过来训话:“荒年人工工钱低,你们可以大兴土木,修缮庙宇了。”有了这句话,马上许多寺院就纷纷动工,一时间,干活的人供不应求,工作机会多了许多,社会上流民相应就少了许多。老范还趁着这个灾荒的机会,干脆把粮仓和州衙一并翻修更新,他雇佣了许多干活的工人,最多的时候一天将近一千人。大灾之年,老范居然还有心思大兴土木,动用了那么多民力,这还了得!马上就有御史具折上奏,弹劾范仲淹疫情期间,赈灾不力,不顾百姓死活,依然铺张游乐,公私不分,伤害民力,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下,仁宗皇帝的耳根子又吃不消要软了。然而,老范早料到会是这样,不干活的没错,干活的反而不讨好。为防这手,他写好了奏疏,对自己的行为,给出了充分的可行性说明:“之所以策划居民出游、寺庙改造、公用设施翻新等措施,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些相互作用的经济手段,调动有钱人的闲置资金,参与到社会流通中去,令灾民及穷苦百姓可以参与其间获取报酬,获得生产自救的机会。”这些措施会带动受灾地区的贸易、餐饮、建筑装修等行业的发展,将会提供几万个工作岗位。比起仅仅提供救济粮这种“救急不救穷”的应急措施来说,生产自救,产业循环才是治本之道。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果然,皇祐二年的这场饥荒,两浙路只有杭州没有受到伤害,境内百姓无一因为逃荒而离开的,也无一人因灾荒而闹事的,地方百姓无不对老范爱戴有加,甚至都舍不得让他调走。这就是范仲淹,以堂堂宰辅之才,高瞻远瞩,从产业结构角度去解决一州的民生问题。话说北宋一代实在是太浪费了。浪费粮食可耻,这浪费人才不但可耻,而且容易亡国。以往只要遇到天灾人祸,各地官员们就会本能的发公粮赈济,其他的措施就乏善可陈了。到了北宋后期,除了赈济以外,引导豪门富户通过参与国计民生产业的投资建设,类似的举措,已逐渐成为宋廷的基本政令,从而得到普遍推广。追根溯源,这都是范仲淹的功劳。老范的这个办法,既能满足短期赈济应急,又能形成产业自我循环发展,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大智慧。讽刺的是,老范孜孜以求的庙堂却是伤害他最深的地方,而屡次被贬后置身的江湖,才是给了他莫大的成就和荣誉的舞台。令人伤感的是,皇祐四年,六十四岁的范仲淹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作为一代政治家,范仲淹始终无法扭转北宋的积弊与颓势,只能留下千古文章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终究还是不能实现其毕生强宋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