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明,与东汉、唐,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中,宦官干政严重的三个朝代,但又有异同。
一相似
都可以干预最高的行政决策。
这是明代宦官干政,相似于东汉、唐的地方。
东汉,宦官可以参与最高行政机关尚书台会议。唐代,宦官任枢密使,掌握中央军权,以军权干预行政。
明,是票拟批红制度。即实际的最高行政机关内阁,其决定的文件,要经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示,由司礼监掌印太监盖章方才最终通过。
二,不同
明代宦官干政的“特色”,是厂卫制度。
即设立锦衣卫、东厂,以及一度设立的西厂、内厂。
大致情况如下。
明朝建立后,在中央有一支由明太祖亲自掌握的禁卫军,下辖十二个卫。
十二卫当中的锦衣卫,是贴身卫队,自成体系、单独进行严格操练。
洪武年间,锦衣卫一度拥有侦察逮捕关押审讯的权力。在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等事件中,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对打击功臣集团、文官群体,出力很多。
明成祖时,正式赋予锦衣卫特务职权。
明代,卫中有镇抚司,负责对本卫的监察。明成祖在锦衣卫设南、北镇府司。北镇府司“专主察听京大小衙门官不法,及风闻之争”,按照皇帝旨意进行监视、逮捕,在自己独立的监狱里进行刑讯、关押、处决,一律不经司法程序。
锦衣卫权力虽大,但终究还是臣子。
永乐十八年,明成祖在东安门北设立东缉事厂,即东厂,人员从锦衣卫选拔,由亲信宦官领导,只向皇帝负责。刑部、督察院、大理寺三大司法机关,各行政部门,连同锦衣卫,都在宦官主管的东厂监视范围之内。
日常,东厂派出成百上千的人员,到各官府及锦衣卫去旁听会议、审讯审判,叫听记;去各官府、各城门秘密调查,叫坐记。
密探上报消息,叫“打事件”。这些消息会迅速直接上报皇帝,民间琐事、夫妻口角也不例外,弄得朝野内外“上下惴惴,无不畏打事件者”。
成化十三年,明宪宗命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选出刺探情报的高手,组建新特务机构,称西辑事厂,即西厂。西厂“不特刺奸之权,薰灼中外,并东厂官校,亦得稽察”,人员也超过东厂,活动范围遍布全国。
西厂在宪宗时存在五年,武宗时再设,又设立大内行厂,即内厂,监督东厂、西厂、锦衣卫。
到刘瑾被处死并内厂、西厂被撤前,明一度拥有四大特务机构。
三总结以上,
1明朝不同于东汉、唐,他是在王朝建立不久,还属于鼎盛时期,即主动设计类似于秘密警察的制度,让宦官干政。
反观,东汉,是外戚严重威胁皇权后,皇帝启用宦官;唐,是安史之乱爆发,皇权受藩镇严重威胁后,皇帝启用宦官。
明的宦官,始终与官僚集团处于权力平衡中。皇权没有陷落到须紧紧依靠宦官才能保证统治的地步。
2同为特务机关,锦衣卫是外官,皇帝终不放心,再设立由宦官担任领导的三厂。
但锦衣卫是基础,厂的基本人员多从锦衣卫选调。且锦衣卫多数时候只是归宦官指挥,其常务领导还是大臣,并非宦官组织。
直接管理东厂、指挥锦衣卫的宦官,只能是司礼监排位第二,或第三的宦官。
明的宦官,内部也在权力的平衡当中。
可见明于东汉、唐,宦官干政在结果上最大的不同:
皇帝始终掌握对宦官的控制,未有宦官自成体系尾大不掉的局面。
明四大宦官,王振兵败混乱中被义愤填膺的大臣击杀。汪直被东厂提督和大臣联合奏言,被削减权力裁撤西厂。
刘瑾手握四个特务机构,聚敛黄金万两白银五千万两,权势之大人称刘帝、立帝,由宦官张永举报后,被明武宗亲自抄家并命处死。
魏忠贤,文武百官由他任免。其自任东厂提督,任命义子田尔耕任锦衣卫提督,“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僇,甚至剥皮、判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内外大权一归忠贤”,人称“九千岁”。明思宗即位,几道诏书即可瓦解其团伙,将其罢免。
四评论
但不能因此说,厂卫,是多么高明的制度设计。
厂卫,是在民权崛起的大趋势里,皇权仍要加强专制、把皇帝“私家”高高凌驾于“国家”之上,采用的变态制度。
似家公司,创始团队里领导人家族,要世代掌握全部股权、始终对所有具体活动拥有绝对权力,视全部员工为潜在威胁,但有能力、威望出众者,即安排亲属去制衡。
经宋代重文抑武,以科举制为枢纽,文人、文官群体,成为封建政权实现管理的基础力量。但他们更多效忠的是儒家理念及国家制度,而非某具体皇帝本人。
明朝建国,也是一个群体的功劳,非朱元璋家族。
为避免臣子在皇帝之外出现领袖人物,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由低品级文官不定额、不定任期的组成内阁,辅助皇帝直接行使宰相之权。
皇权内心既对臣民群体产生隔阂,就要再有一个他信任的群体与之制衡。
明太祖可凭借开国皇帝具备的超高威望、千锤百炼具备的操控权术的能力,维持权力平衡。他严禁宦官干政,在宫门里立一铁牌,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他还禁止宦官读书有文化,在他眼中,宦官不过是后宫杂役。
到明成祖,虽也威望高、能力强,但比太祖已逊色。
放眼天下,身为皇帝家奴、文人百姓绝不齿的宦官,是助皇帝制衡臣民独裁专制的不二群体。
成祖身边,恰有能干宦官:郑和、开发东北有功的亦失哈、英勇善战同下西洋的王景弘和侯显。
于是,宦官有了“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
宣宗已降,皇帝威望与能力不断衰减,便不断加大宦官权力打压臣权民权确保皇权至高无上。
明,出现与东汉、唐,宦官干政又一不同:
看似平衡稳定,没有伤及根本的致命事件。却是宦官权势与官僚体系、民间力量,此消彼长内卷无止,逐渐,耗尽王朝的向心力、国家威信。
宣宗时,内阁官员威望品级渐高,有似丞相之权,出现杨士奇等名臣。相应,票拟批红制设立。
太祖禁令彻底打破,宫中设内书堂,专对年幼宦官教授文化,培养行政能力。英宗继位,王振登场。
土木堡之变,皇权受损、原有军官体系破坏,而于谦卫国成功威望甚高,文官群体地位上升。英宗复辟,为王振复名誉,用香木刻王振像下葬,在智化寺建旌忠祠祭祀。宪宗继位,汪直登场、西厂设立。
孝宗时,出现李东阳、刘大夏、王恕、马文升等名臣。武宗继位,刘瑾登场,复立西厂、增设内厂。
世宗朱厚熜,《明世宗实录》讲是“神圣不世出之主”,不需过多借助宦官制衡文臣。同为特务机关,锦衣卫权力有恢复,东厂权力缩小,东厂提督毕云清廉谨慎。秉笔太监黄锦可自我约束,孙洪清廉奉公。穆宗到神宗前期,高拱、张居正两任首辅政绩卓然,实际成为宰相。
明神宗再次扩张宦官势力,人数达十万人。他和熹宗,几十年不见大臣。魏忠贤登场。
明思宗虽除魏忠贤,但仍重用宦官、倚仗厂卫,动辄罢免处死大臣。太监监军致多支劲旅覆没。
明朝行政体系已紊乱,司法威信丧失,各阶层对皇权离心离德只顾自贪自保。思宗振振有词质问大臣:“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
回答他的是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清军入关。